麟凤有名人不识,一出端能瑞中国。
拯焚济溺非所长,君子同声复同德。
单父鸣琴不忍欺,南阳召杜今犹忆。
后来从政何纷纭,丹凤高鶱麟就踣。
河山秀英散还聚,间世名贤出西北。
翙翙公朝作羽仪,昭昭相府乘矜式。
剸裁不觉到襟宇,予夺谁能动声色。
赐环消息九天来,拂我群情乱如织。
临岐一语还自释,吴楚区区驻难得。
庙堂新政待良筹,行看八荒开寿域。
【解析】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在这首诗里,对独吉经历的人品才学,以及他将来的前途和作用,寄予很高的期望,并作了热情洋溢的歌颂。
(1)麟凤有名人不识,一出端能瑞中国:麒麟凤凰这样的神异之物,人们还不认识;一旦出现,就预示着国家太平。
“麟凤”二句,用“麟凤之瑞”比喻人才能出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像麒麟、凤凰一样的杰出人物,人们还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一旦出现了,就象征着国家的太平。
(2)拯焚济溺非所长,君子同声复同德:拯救灾民、排难解危不是我所长,君子志同道合。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不能胜任拯焚济溺的工作,但是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同心协力。
(3)单父鸣琴不忍欺,南阳召杜今犹忆:当年我不忍心欺骗单父的乐师,现在想起南阳的杜预还记忆犹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当年我没有欺骗单父的乐师,想起南阳的杜预,仍然感到愧疚。
(4)后来从政何纷纭,丹凤高鶱麟就踣:如今从政多么复杂纷乱,就像丹凤一样飞得高而坠落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今从政多么复杂纷乱啊!就像丹凤一样飞得高而坠落了下来。
(5)河山秀英散还聚,间世名贤出西北:山河中的英雄豪杰又聚集起来;间世的名贤都出现在西北地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山河中的英才又聚集起来了;间世的名贤都出现在西北地区。
(6)翙翙公朝作羽仪,昭昭相府乘矜式:飘飘然如同公朝的使者,显赫地在相府中担任着尊贵的身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飘飘然如同公朝的使者,显赫地在相府中担任着尊贵的身份。
(7)剸裁不觉到襟宇,予夺谁能动声色:剪裁裁制,不知不觉到了胸怀的境界;给予或剥夺,谁又能左右我的声音和脸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剪裁裁制,不知不觉到了胸怀的境界;给予或剥夺,谁又能左右我的声音和脸色。
(8)赐环消息九天来,拂我群情乱如织:九天传来赐给环的消息,使我的心情混乱如织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九天传来赐给环的消息,使我的心情混乱如织锦。
(9)临岐一语还自释,吴楚区区驻难得:临别时说的话,自己解释清楚了,吴国楚国的小地方也难以久留。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临别时说的话,自己解释清楚了,吴国楚国的小地方也难以久留。
(10)庙堂新政待良筹,行看八荒开寿域:朝廷上正在筹划新的政策,不久就可以开辟疆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朝廷上正在筹划新的政策,不久就可以开辟疆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当时诗人正任翰林学士承旨。独吉经历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此诗就是诗人为这位官员的迁职而写的赠别之作。
首联“麟凤有名人不识,一出端能瑞中国”两句,以麟凤之瑞比喻人才能出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像麒麟、凤凰一样的杰出人物,人们还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一旦出现了,就象征着国家的太平。诗人把麟凤之瑞比喻人才,既表达了对独吉经历才华的赞美之情,又暗含着对其未来仕途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颔联“拯焚济溺非所长,君子同声复同德”,承接首联的意思,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独吉经历才能的认识和评价。这句的意思是说:拯救火灾、救治溺水者并不是我的专长;但君子们志同道合、心心相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拯救火灾、救治溺水者并不是我的专长;但君子们志同道合、心心相印。诗人通过对独吉经历才能的认识和评价,表达了对他未来的期待和祝福。
颈联“单父鸣琴不忍欺,南阳召杜今犹忆”,继续表达诗人对独吉经历才能的认识和期待。这里借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单父”典,据《左传》记载,孔子曾在单父这个地方演奏音乐,当地民众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孔子学习。另一个是“南阳”典,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的大儒杜预曾担任南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卓著。这两个典故都表达了诗人对独吉经历才能的认可和期待。
尾联“后来从政何纷纭,丹凤高鶱麟就踣”,表达了诗人对独吉经历从政道路的看法。这里用了一个成语“丹凤高鶱”。丹凤是一种神话中的鸟,传说它能飞得非常高而坠落。这里的丹凤指的是独吉经历,意味着他在官场上可能会经历一些波折和挫折。诗人对此表达了担忧和忧虑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送别独吉经历,表达了对独吉经历才华的认识和期待以及对他未来仕途的祝福。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唐代文人的才情和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