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几上共三人,为问先生孰是真。
自古圣贤皆不死,楮生何足托吾身。
题对镜写真图用滕玉霄韵
许有壬咏照镜之思
在元代,文人墨客们常常借镜自照、以笔为剑,抒发心中所思所感。许有壬的这首《题对镜写真图用滕玉霄韵》,便是他在面对镜子时的一种独特体悟。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度探索。
诗中“镜中几上共三人”一句引人深思。这里的“三人”并非指字面上的三个实体,而是象征性的表达,暗喻着诗人自己、先生(即诗人)以及另一位未具名的人物。这样的设置,既体现了诗人与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也暗示了他们共同探讨人生、探寻真理的心境。这种设问式的开头,不仅增添了诗意,还激发了读者对接下来内容的思考。
“为问先生孰是真”一句,则转入了一种更为哲学的探究。这里的“孰是真”是一个哲学性的问题,询问的是人的存在是否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标准。这不仅是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提问,也是对宇宙万物本质的一种探索。通过这种提问,诗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自古圣贤皆不死,楮生何足托吾身。”这两句进一步展开了诗人的哲思。诗人在这里强调了历史上那些不朽的圣贤人物,他们超越了生死的限制,成为了永恒的存在。然而,诗人却发出了疑问:“楮生何足托吾身?”这里,“楮生”象征着凡人的物质世界或肉体生命,而“托吾身”则是寻求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寄托。这一问,既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质疑,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诗人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表达了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刻追问。
《题对镜写真图用滕玉霄韵》不仅是一首简单的咏物之作,更是一种哲学的探索和人生的思考。通过对镜中的自我审视、对古人的比较以及对生命的追问,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于现代人而言,这首诗不仅是文学欣赏的对象,更应被当作一种精神的指引,引导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