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历年中秘阁开,授经新拜育群材。
宫门待漏尝先到,讲席收书每后回。
召试时蒙天语劳,分题不待侍臣催。
满头白雪丹心在,太液池边只独来。
【注释】
①天历年中: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设立翰林院,选拔文士入馆修书,称为“翰林学士”。
②秘阁开:指翰林院成立。
③授经:传授经术。
④育群材:培养人才。
⑤宫门待漏:等待皇帝上早朝时召见。
⑥讲席收书:指退下讲席后整理书籍。
⑦召试:指应诏考试,皇帝亲自出题。
⑧天语:皇帝的诏书。
⑨分题:指应诏考试的题目。
⑩侍臣:翰林院学士等官员。
⑪丹心:赤诚之心。
⑫太液池:唐代皇家园林名胜之一。
⑬独来:孤独一人来到。
【赏析】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在翰林院任学士时所作。当时,翰林院是皇帝设置的专门修书和草拟诏令的机构,也是朝廷文官的最高学府。
首句“天历年中秘阁开”,开门见山,点明时间。当年玄宗即位后,即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于是在长安设立了翰林院,选文士入馆修书,这就是“秘阁”的由来。“授经新拜育群材”,说明自翰林院成立之后,朝廷就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不断选拔和提拔人才,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宫门待漏尝先到,讲席收书每后回”,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宫廷的大门总是最先敞开,等候皇帝召见;当皇帝登临讲台,讲授经史之际,学士们则早已收拾好自己的书包,回到自己的住所休息去了。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当时翰林院的生活状况,而且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翰林院的特殊位置和作用。
第三句“召试时蒙天语劳”,“时蒙天语劳”,表明自己曾有幸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并被录取,因而备受恩宠;“分题不待侍臣催”,则表明自己在应试时不受任何人左右,能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作者的得意之情,又表现了其自负之态。
第四句“满头白雪丹心在”,运用夸张手法,以白发喻示年事已高,但丹心依旧,依然保持着一颗为国献身的忠心;“太液池边只独来”,进一步烘托出作者的孤傲与不羁。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高远深远;结构严谨紧凑,层次分明;情感深沉热烈,充满激情豪放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