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稍月当户,萧萧风满林。
夜寒香梦远,霜重漏声沈。
孝子终身泪,忠臣到死心。
承平春似海,岂料有如今?
夜坐有感四首 其一
稍稍月当户,萧萧风满林。
夜寒香梦远,霜重漏声沈。
孝子终身泪,忠臣到死心。
承平春似海,岂料有如今?
注释
- “稍稍”:略微,形容月光照射在窗户上的景象。
- “萧萧”:形容风吹过树木发出的声音。
- “夜寒”:夜晚的寒冷。
- “香梦”:梦中闻到香味,暗示梦境中的温馨或美好。
- “霜重”:霜雪厚重,形容天气寒冷。
- “漏声沈”:古时室内用漏壶计时,水滴落下声音沉静,这里指夜晚时间流逝缓慢。
- “孝子”:孝顺的儿子。
- “忠臣”:忠诚的臣子。
- “承平”:和平时期。
- “春似海”:春天像海洋一样广阔无垠。
- “岂料”:没想到,出乎意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室内,面对窗外皎洁的月光和阵阵秋风,感叹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宁静与寒冷,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多次出现的“月”、“风”象征自然的变化,而“香梦”“漏声”则象征着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感受。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述,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社会的现状。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动荡不安和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中反复提到的“承平”,意味着和平时期的美好,但现实却是“岂料有如今?”这种对比强调了历史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和平时代的珍惜以及对当前困境的深切忧虑。
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