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将兴日,干戈独盛时。
圣躬无失德,天道苦难知。
嗟尔民何负,甘心贼忍为?
不平徒怏怏,推枕起裁诗。

【注释】

  1. 礼乐:古代以礼乐教化人民,使之顺从王命。
  2. 将兴:将要兴起、振兴。
  3. 干戈:兵器。
  4. 圣躬:指帝王之体。
  5. 天难知:上天难以预测。
  6. 嗟尔民何负:嗟,叹词。你百姓有什么罪过?
  7. 贼忍为:指暴君残忍的行为。
  8. 不平:不公。
  9. 推枕:用手支撑着枕头。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时忧国的诗。全诗前六句写国运盛衰无常,感慨时局的险恶;后两句抒写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起句点明题目中的“夜坐有感”,表明诗人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皎洁的月光沉思冥想而有所感触的。首二句是说,国家在礼乐兴盛之时,天下太平无事,但是当战争与暴力横行于世的时候却只有混乱和动乱。“将”字用得好,它不仅表示了即将到来的意思,而且又暗示了这种局面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原因。这二句是对国家现状的一种概括和总结,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弊的深刻观察。接着,诗人进一步指出,国家的前途取决于皇帝的品行如何。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德性和操行,那国家就会兴旺发达,否则,就必然会陷入混乱。最后四句,诗人把笔锋转向人民,指出老百姓没有什么罪过,只是受暴君残酷地欺凌和迫害,他们才甘心作暴君的帮凶。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暴政的无比憎恨之情,在这几句话中表现得十分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诗人情感最集中的体现。诗人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决不向现实低头,他决心拿起笔来抒发自己的忧愤之情,于是挥起手中的笔,开始吟咏起来:“不平徒怏怏,推枕起裁诗。”这里,诗人用“不平”二字概括了自己的全部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心情。
    这首诗的构思巧妙,立意高远。开头两句,一反常理,认为国家之所以会面临战乱,并不是因为外敌侵略或者内部腐败,而是由于皇帝没有保持德性,导致国势衰败。这种观点固然有些偏激,但却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忧虑和不安。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分析,指出造成国运不稳的原因是皇帝的德行问题。这种观点虽然过于简单化,但却揭示了统治者个人品德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最后四句,诗人把笔锋转向人民,指出老百姓没有什么罪过,只是受暴君残酷地欺凌和迫害,他们才甘心作暴君的帮凶。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暴政的无比憎恨之情,在这几句话中表现得十分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诗人情感最集中的体现。诗人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决不向现实低头,他决心拿起笔来抒发自己的忧愤之情,于是挥起手中的笔,开始吟咏起来:“不平徒怏怏,推枕起裁诗。”这里,诗人用“不平”二字概括了自己的全部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