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西方无量乐。
娑婆已悔从前错。
佛号自呼还自讷。
思量着。
惟心净土谁云隔。
一贯由来双五百。
婴儿谩把空拳吓。
拟议不来遭一掴。
诸禅客。
凡情圣解曾销铄。
【注释】
- 娑婆:佛教用语,指人间世界。无量乐:即“无尽乐”,佛教语,形容极乐世界之乐。
- 净土:佛教称佛所居住的地方为净土。心净土:佛教认为,心即是净土,只要心不散乱,就是净土。
- 双五百:佛教语,表示修行人已证二乘果位的功德。
- 婴儿:比喻未开智的人。
- 凡情圣解曾销铄:凡情、圣解都是佛教用语,凡情是指人的世俗情感,圣解是指佛教中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诗,通过描述禅修过程中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句“听说西方无量乐”,表达了诗人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佛教中有一部《阿弥陀经》,讲述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以大光明照耀诸佛国土,其国土众生寿命无量无边等。因此,这里说“听说西方无量乐”,即表达了诗人对于极乐世界的向往和期待。
第二句“娑婆已悔从前错”,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错误的反思。娑婆世界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世间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生之灵。在这里,诗人感叹自己过去的错误,已经后悔不已。
第三句“佛号自呼还自讷”,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佛号的理解。佛号是指佛菩萨的名号,如观音、文殊等。而“自呼”则是诗人在修行中的一种自我呼唤,表示自己已经在修行的道路上。然而,这种自我呼唤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觉悟,因此用“还自讷”来形容,表示自己还在修行的路上,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四句“思量着”,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的思考。修行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更好地修行。诗人在此处表达了自己的思考,表示自己正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修行。
第五至七句“惟心净土谁云隔”“一贯由来双五百”“婴儿谩把空拳吓”“拟议不来遭一掴”,则进一步描述了修行中的各种经历和感受。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包括对于净土的误解、对于修行的困惑、对于婴儿行为的模仿等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些经历的反思和领悟。
第八句“诸禅客”和第九句“凡情圣解曾销铄”则总结了全文,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的理解。禅宗是佛教中的一种流派,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这里,诗人将禅宗的精神概括为“诸禅客”,表示禅宗的修行者们都在追求心中的净土。同时,也将禅宗的精神概括为“凡情圣解曾销铄”,表示禅宗的精神不仅仅是修行者的境界,也是普通人的境界。
这首诗通过描绘修行者的修行过程,表达了禅宗的精神和修行的意义。同时,也通过对修行者的描绘,展示了禅宗的精神和修行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