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裘马客长安,杖荣从军戍贺兰。
桓典霜威开幕府,陈琳檄草据征鞍。
铙歌出塞边沙白,烽火登城汉帜丹。
谁道护羌诸校在,功成今日属儒冠。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进行理解分析。
“十年裘马客长安,杖荣从军戍贺兰。”这句中“十年”,表明王仲木长期在外为官。“杖荣”,是持笏,古代官员上朝或入宫时所执的一种手杖,这里借指官员。“戎马”,指战事。王仲木在长安十年,曾担任过一些官职,但因各种原因最终弃官归隐,他选择的是一条与官场完全相反的路,即从军戍守贺兰山。
“桓典霜威开幕府,陈琳檄草据征鞍。”这句中“桓典”,三国时人,任魏文帝曹丕的侍中,后封桓阶侯,故称。“霜威”,指战鼓声。“桓典”是王仲木的同僚,他为王仲木饯行时,以战鼓作乐激励王仲木出征,并赠给王仲木一柄长柄大刀,作为武器。“陈琳檄草”,指陈琳所写的讨伐匈奴檄文。陈琳,汉末袁绍部下著名文学家,曾写《讨贼檄》,文辞犀利,对后世影响较大。“据征鞍”,指代陈琳写的讨胡檄文,王仲木拿着陈琳的檄文去征战。
“铙歌出塞边沙白,烽火登城汉帜丹。”这句中“铙歌”,指军乐队演奏的乐曲,这里用来比喻王仲木出征时的豪壮气概。“边沙”,边塞之地的沙漠。“汉帜”,指汉朝的旗帜,这里借指汉朝的军队。“烽烟”,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战争的烽火信号。“登城”,登上城墙的意思。“登城汉帜丹”,指王仲木带着汉军队奔赴边疆前线。
“谁道护羌诸校在,功成今日属儒冠。”这句中“谁道”,表示反问的语气。“护羌诸校”,指的是驻守在西域一带的汉朝军队。“儒冠”,是指儒生戴的帽子,这里泛指读书人。王仲木平定了匈奴,功劳很大,今天朝廷应该授予儒生们官职。
【答案】
十年裘马客长安,杖荣从军戍贺兰;桓典霜威开幕府,陈琳檄草据征鞍;铙歌出塞边沙白,烽火登城汉帜丹;谁道护羌诸校在,功成今日属儒冠。
译文:
我等十年之久,穿着裘衣骑着马,在长安做官。现在拄着笏板,准备随军出发。当年桓典在军中开幕府,陈琳撰写的檄文,都放在我的车上,让我带着这些出征。
我们一路西进,来到了贺兰山,那一片边关大漠,一片白色如雪。我们在烽火台上点燃烽火,登城而望,那一面面红色的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如今我们凯旋归来,那些曾经守护西域的将领们,都在等待着朝廷的任命。如今朝廷应该授予儒生们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