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陵佳气五云浮,大国分茅古冀州。
两界河山连鲁卫,一时文物盛应刘。
铜台月上华池夜,玉殿风生桂树秋。
每羡康王旧宾客,至今词赋压人流。

【注释】

长陵:汉惠帝的陵墓,位于咸阳市东,故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佳气:祥瑞之气,指帝王的圣气。五云:古代传说中祥瑞之气所呈现的五种颜色,这里借指皇帝的圣气。分茅:指封王。古冀州:指西汉时期的冀州地区,今河北省南部一带。两界河山连鲁卫:即“齐鲁燕代”,指黄河、长江、淮河等河流和山东、河北、北京等地,为当时中国北方的主要疆界。应刘:指东汉光武帝刘秀。铜台:指铜雀台。华池:指华林园中的池水。玉殿:指未央宫。风生桂树秋:指宫廷中桂花飘香。康王:即东汉明帝。旧宾客:指东汉明帝时著名的文学家班固、贾逵、傅毅等人。词赋:指辞赋,是古代一种韵文体裁。压流:使超过一般水平。

【赏析】

此诗首联点明吴少溪官居洛阳时的显赫地位和崇高声誉,次联赞扬他在洛阳期间政绩卓著,民望极高。颔联写洛阳城周围山川秀丽,物产丰饶;洛阳城内文物众多,人才济济。颈联写洛阳城中的自然景物,以及洛阳城的繁荣景象。末联赞美洛阳城的人才荟萃,盛况空前。全诗以洛阳为背景,通过赞美吴少溪官居洛阳时的政绩,来歌颂他的卓越才能和高远的志向。

首联先写其“长陵佳气五云浮”的气象,这是赞其有帝王之贵。“大国分茅”四字,表明了其封国的广大与尊贵。“分茅”原是分封诸侯之意,此处用以形容吴少溪被封为王,封国之广。“古冀州”指的是汉代的冀州,今河北省南部一带。诗人用“古冀州”来比喻吴少溪所封之国,意指其受封之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既是对吴少溪本人的赞誉,也是对他所封之国的一种夸耀。

二联写其政绩卓著,民望极高。颔联“两界河山连鲁卫,一时文物盛应刘”两句,既写了洛阳周围的自然景观,也写出了洛阳城内的人文环境。“两界河山”指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边界地区,即今天河南省一带。“连鲁卫”是指连接黄河和长江的边界地区,即今天的山东省一带。“应刘”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他是汉世宗孝明帝刘庄的儿子,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家走向繁荣。这里的“应刘”暗含了诗人对吴少溪治理洛阳的褒扬之意。颈联则进一步描绘洛阳的繁荣景象。“铜台月上华池夜,玉殿风生桂树秋”两句,诗人通过对洛阳夜晚的描绘,展现了洛阳城的繁华与美丽。“铜台”指的是传说中的天帝居住的地方,象征着权力和尊贵。“华池”则是洛阳城内的一个美丽的池塘,这里用来象征洛阳的美丽夜景。“玉殿”则指的是宫殿的美称,这里用来形容洛阳城中的华丽建筑。“风生桂树秋”则形象地描绘了洛阳城中秋天桂花飘香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尾联则从侧面赞美了洛阳城的人才荟萃。“每羡康王旧宾客,至今词赋压人流”两句,诗人通过怀念东汉明帝时期的文人班固、贾逵、傅毅等人,表达了对洛阳才子的赞美之情。这些人才都是东汉时期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传颂不衰。诗人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洛阳人才辈出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洛阳人才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洛阳城的描写,展现了洛阳城的繁华与美丽以及人才荟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洛阳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洛阳人才的赞美之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