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桥花竹为谁欢,毋谓成功在考槃。
海上烟尘方络绎,中原黎庶欲凋残。
舆情此日归司马,揆路何年起谢安。
同学老生无世虑,亦题尺牍劝加餐。
【注释】
午桥:即曲江亭。
毋谓成功在考槃:不要认为我(诗人)的成功是在于悠闲自得地隐居。
海上烟尘方络绎:指当时北方的战乱尚未平定。
中原黎庶欲凋残:指中原一带的百姓正渴望着安定。
舆情此日归司马:指时下民心倾向司马氏。司马,指晋武帝司马炎,当时为丞相。
揆路何年起谢安:指不知从何年起到谢安那样有高深的见识。揆,揣度;焉,疑问词;起,达到;有高深的见识。
同学老生无世虑:指在座的都是一些年岁已长的人,没有世俗的欲望和烦恼。
亦题尺牍劝加餐:也用书信来鼓励大家要吃得好一点。
【赏析】
这首诗是寄给吴少溪宫录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一开头便说:“午桥花竹为谁欢?”这是说:午桥上美丽的花木是为谁而欢乐呢?诗人在这里似乎在反问,实际上却是在回答“为我”二字。接着又道:“毋谓成功在考槃。”意思是说:你不要以为我(诗人)的成功是因为自己隐居在山中啊!“成功”一词,既包括个人的功名富贵,也包括社会对诗人的期望,因此这一句是诗人的自谦之辞,也是对自己前途的殷切期望。
第二联写诗人忧国忧民之心。“海上烟尘方络绎”,指当时北方的战乱尚未平定;“中原黎庶欲凋残”,指中原一带的百姓正渴望着安定。这里诗人以一个“方”字,表达了他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和不安。
第三联写当时的社会舆论。“舆情此日归司马”,指时下民心倾向司马氏;“揆路何年起谢安”,指不知从何年起到像谢安那样有高深的见识。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看法和自己的态度。
最后两句写诗人与朋友们共勉。“同学老生无世虑,亦题尺牍劝加餐”,意思是说:在座的都是一些年岁已长的人,没有世俗的欲望和烦恼。我们也用书信来鼓励大家要吃得好一点。
这首诗是作者在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