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府群书代所耽,珠英玉屑卷中探。
曾闻乙夜开芝检,敢望彤庭锡宝函。
子孺休称三箧记,庄生漫向五车谈。
从前亦恐酬清问,浩瀚青藜阁上参。
【注释】:
- 纪赐四十首(《宋史·艺文志》),是宋仁宗为庆贺自己八十寿诞而编纂的。丙子年是嘉祐四年。二月初与经筵进讲纪述,即在此时,与经筵学士讨论经书问题。策府群书代所耽,指以经筵进讲的经籍为常伴。珠英玉屑卷中探,意谓经筵上所读之书如同珍珠和白玉般珍贵。乙夜开芝检,芝检乃古代用以占卜的玉签,这里指夜晚翻阅经书。
- 敢望彤庭锡宝函,彤庭,皇宫正门,也指皇帝。
- 子孺休称三箧记,子孺,即曾子固(曾巩),当时任集贤校理。三箧记,指他所著《集解春秋》三十卷。庄生,即庄子。漫向五车谈,五车,指《庄子》。
- 从前亦恐酬清问,从前,指作者自己年轻时。酬,应和、回答。清问,指皇上的询问。
- 浩瀚青藜阁上参,青藜阁,即翰林院,此处借指朝廷。
【赏析】:
这首七律是诗人于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二月在经筵进讲时作的。诗中表现了他对仁宗帝恩浩荡,知遇之深的感激之情。
诗的第一句点明时间地点,“策府群书”说明是在经筵进讲的场合;“代所耽”表明自己是以经书为常伴;“珠英玉屑”形容经籍之珍贵。这几句写出了诗人对于经书的喜爱和珍惜之意。
第二句承第一句而来,“乙夜开芝检”,意谓在深夜里翻阅经书。“敢望彤庭锡宝函”是说不敢奢望皇上赐给珍贵的宝物。“丹墀”、“彤庭”都是皇帝宫殿前阶的红色地面,这里借指皇宫正门。“敢望”表示谦恭的语气,“锡宝函”则暗含着对皇上赏赐的尊敬和期待。
第三句紧承上一句而来,用庄子典故来比喻自己的谦虚态度。“子孺休称三箧记”,指曾巩所著的《集解春秋》三卷已经编成,但不敢自夸。“庄生”指庄子,庄子善于言辩,曾子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达自己虽博学多识,却不敢自傲。
第四句承上而来,进一步强调自己谦逊的态度。“庄生漫向五车谈”中的“漫”字表现出一种随性的态度,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的自信。“五车”是《庄子》一书的数量,这里用来表示其博学多识。“漫向”意味着随意地谈论。
第五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从前亦恐酬清问。”这里的“清问”是指皇帝的提问。诗人说自己年轻时也曾担心不能满足皇上的提问要求。这里的“亦”字表达了一种回忆和感慨的情感。
第六句再次回到对经书的描述,但这次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进行描绘。诗人想象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如履薄冰地行走。“浩瀚青藜阁上参”中的“青藜阁”是翰林院的象征,这里用来代表朝廷。“浩瀚”意味着知识的广博无边。“参”在这里有参与、涉猎的意思。
最后两句是对整篇诗歌的总结。“子孺休称三箧记”,曾巩的《集解春秋》已经完成,无需再提。“庄生漫向五车谈”中的“漫向”在这里表示随意地谈论,不再像以前那样拘泥于形式。“从前”指的是诗人自己年轻时的情况。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过去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