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蓟门道,东望渔阳城。
渔阳秋草落,万里阴云生。
鸣笳弥旷野,虏骑何纵横。
羽书东西驰,刁斗日夜鸣。
一战左贤遁,再战谷蠡惊。
白骨蔽榛莽,落日空原平。
成功苟如此,安得有吞声。
在解析这首诗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其作者陈独秀的生平与背景。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现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革命和改革的激情,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的原文如下:
登彼蓟门道,东望渔阳城。
渔阳秋草落,万里阴云生。
鸣笳弥旷野,虏骑何纵横。
羽书东西驰,刁斗日夜鸣。
一战左贤遁,再战谷蠡惊。
白骨蔽榛莽,落日空原平。
成功苟如此,安得有吞声。
诗句翻译及注释如下:
- 登彼蓟门道:登上那蓟门的道路。蓟门是古代北京的北方边界,这里象征着一种边疆或前线的景象。
- 东望渔阳城:面向东方眺望渔阳之城。渔阳是东汉时期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河北省北部,是古时的军事重地。
- 渔阳秋草落:渔阳的秋天草木凋零。这句描绘了渔阳地区秋季的凄凉景象,增添了一种萧瑟的氛围。
- 万里阴云生:远处的天空布满了阴沉的云层。这句表现了诗人对于边远地区的恶劣天气的担忧和不安感。
- 鸣笳弥旷野:辽阔的原野中响起了胡笳的声音。胡笳是一种古代乐器,这里用来象征战争的氛围和士兵的士气。
- 虏骑何纵横:不知何处的敌军骑兵在纵横驰骋。”虏骑”通常是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这里的使用表达了边疆战事的紧张和不可预测性。
- 羽书东西驰:从东西两面传来的急报。这里的“羽书”指的是紧急的文书或信息,强调战事信息的迅速和重要性。
- 刁斗日夜鸣:夜里的更夫敲打着铜壶报告时间。“刁斗”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这里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战事的频繁。
- 一战左贤遁:第一次战役中左贤将军就逃跑了。这句话可能反映了战争初期指挥者的不力,或者是对某种军事策略的失败表示遗憾。
- 再战谷蠡惊:第二次战斗时谷蠡也惊慌失措。”谷蠡”可能是某个特定的战役或者地名,这里指代的是战场上的激烈战斗情景。
- 白骨蔽榛莽:战死的士兵白骨覆盖了荒野。这句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以及战后荒凉的场景。
- 落日空原平:夕阳映照着空旷的原野。这里的“空原平”意味着战争之后,曾经的战场变得异常宁静,只剩下落日的余晖和一片废墟。
- 成功苟如此:如果这样的成功能够实现呢?这里的“成功”指的是通过战争取得胜利,而“苟如此”则是反问,表达了一种对战争目的和结果的质疑。
- 安得有吞声:怎能忍受沉默不语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继续进行战争的强烈不满和反对态度。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笔触,将一个边疆将领的视角带到了蓟门的前线,描绘了一幅战争背景下的边疆风光和将士生活的画面。诗中的“渔阳城”、“蓟门道”、“胡笳声”、“虏骑”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典型的边疆场景,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首句“登彼蓟门道”设定了整个诗歌的背景,即在蓟门的道路上,诗人面对的是遥远的边疆和未知的战争。这种设置使得整首诗笼罩在一种悲壮和紧张的氛围中。接着,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战争细节,展示了战争给边疆居民带来的痛苦和荒凉。最后一句“安得有吞声”,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这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
《感怀二十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现代诗人对历史、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诗作传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