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看山不辨色,雪中看山不辨影。阑前九叠锦屏张,一时幻作虚无境。
苍茫颢气万里通,轻琼冷絮飘鸿蒙。阎浮几许还遭劫,色界由来总是空。
忆昨筑楼对城缺,本为看山亦看雪。那令有雪却无山,倚楼满目成㵳泬。
山亦非真无,雪亦非常有。自顾梦觉身,至竟谁为偶。
此时欲说已忘言,拍阑且尽杯中酒。

《雪中登楼看山歌》

月中看山不辨色,雪中看山不辨影。阑前九叠锦屏张,一时幻作虚无境。

苍茫颢气万里通,轻琼冷絮飘鸿蒙。阎浮几许还遭劫,色界由来总是空。

忆昨筑楼对城缺,本为看山亦看雪。那令有雪却无山,倚楼满目成㵳泬。

山亦非真无,雪亦非常有。自顾梦觉身,至竟谁为偶。

此时欲说已忘言,拍阑且尽杯中酒。

注释:

  1. 月中:指天上的明月。
  2. 色界:佛教语,意指色界天,即佛教所说的色界天。
  3. 阎浮:古印度对南亚次大陆及其以南诸国的称呼。
  4. 鸿蒙:古代传说宇宙未形成时天地浑沌一团的状态。
  5. 筑楼:建造楼房。
  6. 巗泬:形容空旷、寂静的景象。
  7. 色界:佛门所说色界天,即佛门所说的色界天。也泛指佛教所说的色界天。
  8. 巗泬:形容空旷、寂静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景诗。全诗以诗人登楼观雪的所见所感为线索,通过对月映雪山、雪掩山影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自然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首联“月中看山不辨色,雪中看山不辨影。”诗人在明月照耀下欣赏山景,但因为皎洁的月光太过明亮,使得山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而在雪中观赏山景,由于雪花的洁白无瑕,又使得山的颜色变得难以辨识。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月照雪山和雪掩山影这两种不同环境下的视觉效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身边,感受着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颔联“苍茫颢气万里通,轻琼冷絮飘鸿蒙。”诗人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意境,将视野从山川转向了天空。他观察到天空中的苍穹广阔无边,云朵轻盈飘荡;同时,他还注意到雪花在空中飘洒,如同仙子在翩翩起舞。这两句诗通过对苍穹、云朵和雪花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
    颈联“阎浮几许还遭劫,色界由来总是空。”诗人将视角转向人间世界,思考着世间万物的命运和存在的意义。他认为,虽然人类社会历经沧桑变迁,但仍无法逃脱劫难;而佛教所说的色界天,则是永恒的空寂之地,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注,又表达了他对佛教哲学的理解与认同。
    尾联“忆昨筑楼对城缺,本为看山亦看雪。”诗人回顾了过去的生活经历,回忆起自己曾经在一座楼顶上眺望远方的风景。那时,他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山川景色,还感受到了雪花飘落带来的清凉与美丽。然而,如今他身处高楼之中,却再也找不到那样宁静的环境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了。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一句“此时欲说已忘言,拍阑且尽杯中酒。”诗人在此刻陷入了沉思,他想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却又不知如何开口。于是,他拿起酒杯,一饮而尽,希望能够暂时忘记烦恼与忧愁。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又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以诗人登楼观雪的过程为主线,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艺术画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