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觅苾刍为酒客,还依兰若筑糟丘。
青山看罢无他事,黄卷抛来且自由。
六欲界中须让醉,四禅天上始宽愁。
狂夫偶作狂颠语,不道生公石点头。

【注释】

1.已:已经。

2.苾刍:梵语“比丘”的译音,意为出家人。

3.兰若:寺院。

4.糟丘:酿酒时堆砌的土台。

5.黄卷:佛经。

6.六欲界:佛教名词,指人世间的一切欲望。

7.生公石点头:《传灯录》载,天台智者大师在雪夜中看到一位僧人,僧人头上有光,照见雪地而知是雪。他问僧人:“雪从何来?”僧人回答:“天花坠地。”又问:“落何处?”僧人答:“化作道者身。”智大师大悟,便向僧人行礼说:“吾向伊蒲湿罗藏(即印度)求法,今日方至!”这里的“生公石点头”,就是智者大师向僧人礼拜的情景。

【赏析】

此诗为酬谢僧友之作。诗人与山上的僧人交游甚密,彼此唱和,以抒发对佛理的体悟。全诗四联皆为七绝,前两联写与僧友相知,后两联写与僧友的酬答之情。

首联点明了酬赠的目的:“已觅苾刍为酒客,还依兰若筑糟丘。”“苾刍”,梵语“比丘”的译音,是出家众的通称;“兰若”,梵语“伽蓝”的译音,意译为“清净之地”。这两句说,我已经找到了一个出家人,让他来做我的酒伴;我还要在寺院旁边建起一座酒糟台。这里,“为酒客”,“依兰若”,表明了酬赠的对象;“糟丘”则表明了酬赠的方式。

颔联承接上文而来,进一步描绘了酬赠的过程:“青山看罢无他事,黄卷抛来且自由。”“看罢青山”表明了酬赠的对象;“无他事”表明了酬赠的内容;“抛来黄卷”表明了酬赠的方式。

颈联承上启下,由酬赠引出了酬答之情:“六欲界中须让醉,四禅天上始宽愁。”“六欲界”,“四禅天上”都指佛门修行的境界。这两句说明,在佛门修行的境界里,人们可以忘却世俗的烦恼;只有在四禅天上才能消除忧愁。

尾联又回到了酬答的话题:“狂夫偶作狂颠语,不道生公石点头。”“狂夫”,狂放之人;“生公石点头”出自《传灯录》,说的是天台智者大师曾见到一位僧人头顶发光,问他为什么头顶发亮?僧人回答说是从雪地上落下的雪花。大师说:“雪从何来?”僧人回答:“天花坠地。”大师又问:“落何处?”僧人答:“化作道者身。”这时,大师恍然大悟地说:“吾向伊蒲湿罗藏求法,今日乃至!”这就是有名的“生公石点头”。诗人以这个传说来表达对僧人的崇敬之情。

此篇是酬谢僧友之作。诗中既有对佛理的体悟,也有酬答之情。全诗构思巧妙,层次清晰,语言简洁明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