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襆被出词垣,时复持螯佐酒樽。
为问淹留沧海楫,可能供奉茂陵园。
畏途冠盖谁终老,清世渔樵也自尊。
何限吴山秋后色,好凭双屐过阊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诗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问仲子归期”:询问你何时回家?“词垣”,“词”,翰林院;“阙”,皇宫的门户、宫殿。“时复持螯佐酒樽”,时而拿起螃蟹来佐饮美酒。“为问淹留沧海楫,可能供奉茂陵园”,请问我滞留在茫茫大海的舟船上,您能否侍奉在汉文帝的茂陵园林?“畏途冠盖谁终老,清世渔樵也自尊”,旅途险阻,官宦生涯又有几人能长命百岁呢?清静无为的隐士生活才是值得尊重的。“何限吴山秋后色,好凭双屐过阊门”,秋天的吴山景色多么美丽,我要凭一双草鞋走过阊门。
译文:
辞别了词臣之职,我带着行李出了朝廷的大门,时常拿着螃蟹佐酒,以助兴味。
请问我在沧海中漂泊的船楫何时才能回到故里,能否侍奉在汉文帝的茂陵园林?
旅途艰险,官场仕途又有几个人能长命百岁呢?唯有像渔翁和樵夫那样过着隐居的生活才是最尊贵的。
秋天的吴山景色多么美丽,我要凭借一双草鞋走遍苏州城的大街小巷。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辞官东归。诗人辞官东归后,心情十分复杂,既有得意洋洋、踌躇满志的快意,也有失意怅惘、依依不舍的伤感。因此,诗中既有对友人的劝勉,又流露出自己对前途的忧虑。
开头两句“萧然襆被出词垣,时复持螯佐酒樽。”写的是诗人辞官后的轻松心情。“萧然”,形容衣服简陋。“襆被”,指携带行囊。“时复持螯”,指偶尔拿蟹佐酒。“鳌”,螃蟹。这里指用蟹佐酒。诗人在词坛任职多年,如今却“萧然”,这自然有失落之感。但他很快便振作起来,“时复持螯佐酒樽”,表示自己依然保持着一种闲适的心态。
三、四句“为问淹留沧海楫,可能供奉茂陵园。”写他向友人打听自己的归宿。“为问”是发问的语气词,表疑问。“淹留”,久留。“沧海”,指大海。古人常用沧海比喻广阔的空间。“楫”,船桨。诗人在词坛任高职,现在却“淹留”在沧海般的大海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里。诗人自问自答:“可能供奉茂陵园?”茂陵,汉文帝陵墓,在今陕西咸阳东北。诗人想到自己将来也许能回到家乡去侍奉父母,于是心中豁然开朗。
五、六句“畏途冠盖谁终老,清世渔樵也自尊。”写他对前途的担忧。“畏途”,危险的道路或险恶的环境。“冠盖”,指官员。“冠”,帽子;“盖”,车盖,泛指官员。“清世”,清廉的时代。这里指远离官场的清明时代。“渔樵”,打渔砍柴的人。“自尊”,看重自己的地位。诗人担心自己一旦进入官场,就难以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而远离官场,过上隐居生活的渔樵之辈则能自我尊重,不受外界干扰。诗人的这种担忧反映了当时许多士人对于仕进和隐居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
七、八句“何限吴山秋后色,好凭双屐过阊门。”写他对吴中的美景的向往。“阊门”,苏州城北的城门。“双屐”,用木制两足合起来的鞋子,用来代替两只脚行走。“秋后”指深秋之后。“吴山”即姑苏山,位于苏州市内西南郊。“秋后色”,指深秋时节的山景。诗人向往那深秋之后的吴山风光。他想借一双草鞋,从苏州城里经过。
全诗前六句写诗人辞官后的轻松心情和对仕途的忧虑;后二句写他向往深秋季节的吴山风光。诗人既表达了辞官后的轻松心境,又透露着对前途的担忧;既表现出对仕途的向往,又透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但内涵丰富,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虽然身居高位,但却心忧天下,对仕途充满疑虑;尽管身在江湖,但却心系桑梓,对家乡充满了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