鶢鶋畏钟鼓,鲁人不肯听。三日飨东门,栖栖竟何营。
白鱼自称龙,豫且摇其手。䘍尾短铁钩,胡为在若口。
人道野人无所干,曾骑款段客长安。人道野人有所求,白云高卧僧房幽。
野人双足顿如绁,野人双鬓半成雪。杖头沽酒钱欲尽,袖里投书字将灭。
红尘风吹大道间,若个不作红尘颜。老鸱啖尽腐鼠骨,始信鹓雏心自闲。

【注释】:

鶢鶋(zhōu qiáo)畏钟鼓:鶢鶋鸟害怕打钟击鼓的声音。鲁人不肯听:鲁地的人不愿意聆听。三日飨东门:三天里,鲁国人到东门外摆酒设宴。栖栖竟何营:整天飞来飞去,究竟在追求什么?白鱼自称龙:指鲤鱼自以为是龙种。豫且摇其手:指《列子·汤问》中,豫且与韩众斗,用“两龙斗于野泽”比喻自己与世无争。䘍(wěi )尾短铁钩:䘍,一种水鸟,尾巴短得像铁钩。胡为在若口:为什么在你的嘴里?曾骑款段客长安:曾骑着马,带着礼物,到长安城去求见权贵。人道:人们认为。双足顿如绁(xiè):《列子·黄帝》说:“尧有七十子,负笈歌行,休於首阳之下。”这里以七十子自比,形容自己穷困潦倒,不能自由行动。野人双鬓半成雪:形容自己头发花白,已经接近老年。杖头沽酒钱欲尽:拄着拐杖买酒喝的钱快用完。袖里投书字将灭:袖子里的书信快要被风吹灭了。红尘:指世俗的红尘世界。

【赏析】:

此诗为杜甫晚年所作,写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和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之情。诗人早年因参加科举考试落选而深感失望,从此便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过着游山玩水、寄情山水的隐逸生活。此诗即反映了诗人的这种思想情感。

第一联“野人歌自嘲”,点明主旨,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鶢鶋畏钟鼓”,“鶢鶋”是鹤,古人常用它来比喻高洁之士或隐士。“鶢鶋畏钟鼓”意谓鹤鸟都怕听到打钟击鼓的声音,说明作者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宁愿保持自己的清高节操。“鲁人不肯听”中的“鲁国”是春秋时鲁国的别称,鲁国地处东方,靠近中原地区,历来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发源地,所以此处借喻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

第二联“白鱼自称龙,豫且摇其手”中的“白鱼”指的是鲤鱼,“白鱼自称龙”是对鲤鱼的夸张比喻,意谓鲤鱼也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可以变成一条龙。“豫且摇其手”中的“豫且”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剑师,相传他曾经用剑舞吓退了一只猛兽。“摇其手”是形容豫且使剑舞得十分精彩,以至于让猛兽吓得发抖。此处用以象征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表示自己虽然身处乱世,但绝不屈服于现实社会的压力和诱惑。“䘍尾短铁钩”,这里的“䘍”是一种水鸟,尾巴短得像铁钩。“胡为在若口”中的“若口”是指人的嘴巴,“胡为在若口”意谓这种短尾巴的水鸟为什么要停留在人们的口中呢?这既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懑,又暗示了他不愿为世人所接受和理解的隐逸情怀。

第三联“人道野人无所干,曾骑款段客长安”,这里的“野人”是指作者自己,“野人无所干”中的“干”是工作的意思,“无所干”意谓作者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曾骑款段客长安”中的“款段”是古代的一种轻便马车,“客长安”则表明作者曾经骑着这种马车来到长安城寻求机会。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年轻时曾有过一段辉煌的仕途经历,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第四联“人道野人有所求,白云高卧僧房幽”,这里的“白云高卧”意谓作者喜欢隐居山林,远离尘世喧嚣。“僧房幽”则形容寺院里的环境寂静幽静。“人道野人有所求”中的“野人”依然是指作者本人,“有所求”则表明作者并非真的无所追求,只是不愿意为了名利而奔波劳碌。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名利看淡的心态。

第五联“野人双足顿如绁,野人双鬓半成雪”,这里的“双足顿如絣”中的“绁(xiè)”是绊脚石的意思,“双足顿如絣”意谓作者的双脚被绊住了无法行走,形容自己处于困境之中。“野人双鬓半成雪”中的“鬓(bìn)”是形容人的头发,“双鬓半成雪”则形容作者的头发已经花白,接近老年阶段。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岁已高的无奈和悲凉之感。

第六联“杖头沽酒钱欲尽,袖里投书字将灭”,这里的“杖头”、“沽酒”、“袖里”都是形容作者的生活状况,其中“沽酒”意谓买酒喝,“袖里投书”则是说自己常常在袖子里写一些东西。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困苦、孤独无助的处境。

最后一句“红尘风吹大道间,若个不作红尘颜”中的“红尘”指世俗的红尘世界,“若个不作红尘颜”则意谓谁不染上世俗世界的污垢呢?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评。整首诗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生活境遇和内心感受,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