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景无不佳,此亭有余姿。
紫翠在诸峰,回光弄涟漪。
倦鸟将趋宿,犹复念渴饥。
鯈鱼惊隙照,群跃不支持。
虽尔近昏黄,呼酒且自怡。
为乐当迟暮,兹意将告谁。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内容理解其大意,然后分析其情感及表达效果。

“傍广心池为敛霏亭”,傍着宽阔的心湖边建造了小亭子,这是诗人自建的“收云亭”。

“夕景无不佳,此亭有余姿”,夕阳美景无处不在,而这个小亭却别具神韵。

“紫翠在诸峰,回光弄涟漪”,紫翠的山峰和晚霞的余晖相映成趣,波纹荡漾,美丽迷人。

“倦鸟将趋宿,犹复念渴饥”,傍晚鸟儿归巢栖息,仍不忘口渴思食。

“鯈鱼惊隙照,群跃不支持”,一群鱼儿受到惊扰,在水波中跳跃,但无法支撑自己的身体。

“虽尔近昏黄,呼酒且自怡”,虽然天色已晚,接近黄昏,但是有美酒相伴,心情愉悦。

“为乐当迟暮,兹意将告谁”,人生得意应趁年华,应当及时行乐,这种心情应该告诉谁呢?末句是反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答案】

译文:

傍靠着广阔的心湖边我修建了收云亭,夕阳美景无处不在,而这个小亭子却别具神韵。紫翠的山峰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晚霞余辉洒向湖面波纹荡漾。傍晚鸟儿归巢栖息,仍不忘口渴思食。一群鱼儿受到惊扰,在水波中跳跃,但无法支撑自己的身体。虽然天色已晚,接近黄昏,但是有美酒相伴,心情愉悦。人生得意应趁年华,应当及时行乐,这种心情应该告诉谁呢?末句是反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隐居于庐山五老峰下时所作。诗人以写景抒情为主,通过描绘庐山夕景、晚霞余辉、归巢倦鸟、跃出水面的小鱼等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人生的感慨。

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紧扣题目中的“收云亭”展开,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这个亭子周围的景色。第一句交代了自己建亭的位置;第二句用“夕景无不佳”来概括前面的景物;第三、四句分别描写了山和水的美景;第五句则写了自己的心情感受;第六、七两句则写了自己看到的景象;最后两句则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这首诗的首句就点明了自己建亭的位置,即庐山五老峰之下的收云亭。接着诗人用“夕景无不佳”来概括眼前的美景,这既是一种赞叹,也是一种安慰,因为自己建亭于此,所以这里的景色也就成了他最欣赏的地方了,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建亭位置的一种肯定。接下来的三句都是描写山水之美。诗人把目光投向了远方的山峰,那里有着美丽的山色和落日的余晖。而在山下的水面上,晚霞的余晖洒向湖面,使得波纹荡漾。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停留太久,因为他知道,夕阳西下,天就要暗下来了。而此时他看到的这些美景,也只能是片刻间的幻象而已了。于是诗人又把视线转到了身边的环境上,那一群倦鸟刚刚回到巢中,还在回味着刚才觅食的过程。它们似乎还留恋着刚才的美食,但又不得不去面对即将到来的黑暗。而这时的鱼儿也在水波中跳跃,但它们的体型太小,无法支撑自己的身体,只能不断地扑腾着。这里诗人用“犹复念渴饥”来形容鸟儿和游鱼的情状,同时也暗示了人的生活状态,只有吃饱喝足后才能好好享受美好的时光。而诗人此刻正在饮酒赏景,自然也就更加惬意了。不过,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反而发出了“虽是近昏黄”的感叹。这是因为他知道天快要黑了,而酒也是越喝越浓,因此也就越发感到孤独。于是诗人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呼酒且自怡”。他决定借酒消愁,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诗人的心中还是充满了感慨。他想到了人生的得与失,想到了岁月的流逝,于是他又想到了人生得意应及时行乐的道理。因为他知道,人生如梦,转眼之间就会过去,所以就应该抓紧时间去体验生活的美好。这就是诗人最后的感慨:“为乐当迟暮,兹意将告谁?”他认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应该去追求快乐,否则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通过对晚景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得与失、时间流逝的深深感慨和无奈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