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爱三月,轻阴淡微和。
呼童理荒畦,有客来山阿。
话旧卧松谷,小酌归烟萝。
谈笑竟终日,取乐岂在多。
忽惊远言旋,未醉颜已酡。
人生会合难,百年几相过。
华发不我迟,居诸其奈何。
愿君且尽觞,听我山中歌。
【注释】
高明:地名。杨子远:作者的朋友。山中:指隐居之地。爱:喜爱、喜欢。三月、轻阴:都是对时令的修饰。微和、有客、话旧、卧松谷、小酌、归烟萝:都是描写与朋友相聚的情景。谈笑竟终日:整天地谈笑。取乐岂在多:取乐不在于多。远言旋:远方的友人来。未醉颜已酡:还没有醉,脸色就已经红得像熟了的花一样。
【译文】
春天最喜欢三月,淡淡的微风和煦宜人。
呼童儿清理荒芜的菜畦,有个客人来到山边的小屋里。
坐卧山林,畅饮清泉,整天欢声笑语,乐趣不嫌多。
忽然远方友人到来,还没醉,脸却红了。
人生聚散难预料,百年难得相见一次。
白发不能阻止我追求,怎么办?
愿君且尽杯中的酒,听我山间歌声。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在春日送友远行。诗从季节变化写起,点明时间是三月。开头二句写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三、四句写送友远去的情景;五、六两句写与朋友同处山林的乐趣;七、八句写久别生情,朋友远去而自己还留居此地,不觉容颜已老;九、十句抒写作者对友情的珍重;十一、十二句劝慰友人不必急于离去;十三、十四句写诗人希望友人饮酒尽兴,聆听他山中歌唱的心愿。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清新,语言自然,韵味悠长。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一开篇即点出“一春”二字,表明了送别之期已定于春天三月,这既是实景,也是虚设。因为“一春”所指的时间跨度很长,所以诗人又用“轻阴淡微和”来描绘时令特征,以突出一个“好”字。接着“呼童理荒畦”,“荒畦”本是荒芜不堪,“呼童”则意味着诗人亲自动手,加以整治。这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真情,也显示了他乐于助人的性格。“有客来山阿”,山中小屋前有山丘环抱,所以叫“山阿”。这一句交代了客人的到来。“话旧卧松谷”,是说与友人一起在松树茂密的山谷里闲话往昔。“话旧”一词,既指叙旧情,又可理解为“闲话”、“聊天”,二者意思相通。“卧松谷”与“呼童理荒畦”相照应,都表现了诗人乐于与朋友交往、倾心交谈的心情。“小酌归烟萝”,是写与友人同饮清泉,共赏山色。“小酌”是说饮酒很随便,“烟萝”指缭绕的云雾。这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同处山林的惬意,又透露出他们饮酒尽兴后的轻松愉悦。
下面两句进一步写与友人同处山林的欢娱:“谈笑竟终日,取乐岂在多。”这两句诗,一方面说明诗人与友人在一起谈笑终日,欢乐无穷;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并不贪多求大,只是随意而欢而已。这里,诗人用“终”与“岂”两个否定副词强调了自己与友人欢悦的程度,用“在”与“多”两个疑问副词表示了对这种快乐程度的怀疑——是不是太多了?诗人的疑惑并非对朋友的不信任,而是担心朋友因为过于高兴而忽略了某些东西。因此,诗人又补充了一句:“忽惊远言旋,未醉颜已酡。”意思是说突然听到远方的朋友来了,诗人还没喝得醉意朦胧,脸颊已是红润欲滴。这句诗通过写诗人内心的惊喜,暗示出他已经为朋友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尽管诗人为朋友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还是被朋友的突然到来给吓到了。这主要是因为他对“远言旋”这个词语的理解上产生了误会。“远言旋”中的“旋”字,在古代汉语里,有“突然、急忙”的意思,所以“远言旋”可以理解为“远方的朋友突然来了”。但在这个语境中,它更可能是一个口语表达的简化形式,意思是“朋友已经来了很长时间”。也就是说,朋友已经到了他的身边很久了,但他却浑然不知。因此,诗人才感到惊讶不已。而当他发现朋友还未醉意朦胧,脸颊已是红润欲滴时,他又不禁为自己因疏忽而错失机会而感到羞愧。
接下来的几句诗,诗人将笔触转向了对友情的赞美与珍惜。“人生会合难,百年几相过”,是说人生的聚散无常,难得一见,百年之间又能有几度相逢?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易逝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友情难得一见的遗憾。“华发不我迟,居诸其奈何”,是说虽然自己头发已经花白,但仍然希望能够与朋友保持联系,但又感到无可奈何。这两句话虽然表面看来是在抱怨自己的年华已逝、难以再见到朋友了,但实际上却是在表达对友情的珍视与期待。最后两句诗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愿君且尽觞,听我山中歌。”意思是说希望你暂且不要离开我,让我为你唱一曲山中之歌吧。这里的“听山中歌”并不是真的要唱什么歌,而是借用“歌声”来暗喻友情的美好与珍贵。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季节变换、友人到来、饮酒尽兴以及友情珍惜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同时,诗中也融入了诗人对人生聚散无常、岁月易逝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与期待。整首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清新、语言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