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台上花,苒苒溪边竹。
美人别我去,相望隔江曲。
去时寒云深,今已春草绿。
春草绿已齐,美人行不归。
忽闻扣我门,搴衣下庭阶。
恍惚不可见,伫立自欷歔。
徘徊向中堂,日夕不能寐。
取读旧来札,字字形相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名为《寄林汝桓同年》。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灼灼台上花,苒苒溪边竹。”
注释:这里的“灼灼”形容花朵盛开的样子,而“苒苒”则描绘了竹子生长的柔美。
赏析:通过描述台上的花和溪边的竹,诗人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为下文的离别增添了一种凄凉的色彩。
第二句:
“美人别我去,相望隔江曲。”
注释:“美人”指的是诗人自己,而“别我”则表达了与友人分别的情感。“隔江”意味着彼此相隔遥远,无法相见。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两人之间遥远的距离感。
第三句:
“去时寒云深,今已春草绿。”
注释:这里描述了诗人离去时的情景以及季节变化给景色带来的不同感受。
赏析:通过对比“去时”和“今已”,诗人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更迭带来的感慨。
第四句:
“春草绿已齐,美人行不归。”
注释:春天的草地已经长得很茂盛,但是美人却没有回来。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归来的期盼,同时也暗示了友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归来。
第五句:
“忽闻扣我门,搴衣下庭阶。”
注释:“忽闻”表示突然听到敲门声,“搴衣”是指提起衣裳的意思。
赏析:这句诗描写了诗人意外听到朋友来访的消息时的惊喜和兴奋。
第六句:
“恍惚不可见,伫立自欷歔。”
注释:“恍惚”意味着模糊不清,“不可见”则表示无法看见朋友。“伫立”指诗人站立未动。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见到久别的朋友时的激动心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第七句:
“徘徊向中堂,日夕不能寐。”
注释:“徘徊”意味着来回走动,“中堂”通常是指家宅的中心或正厅。“不能寐”表示无法入睡。
赏析:这句诗描写了诗人在见到朋友后的情绪波动,从惊喜到焦虑,再到夜晚无法安睡的状态。
第八句:
“取读旧来札,字字形相忘。”
注释:“取读”指翻阅旧信,“札”在这里指书信。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朋友的心情,他翻看旧信,却发现那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这种怀念和失落的情感贯穿全诗。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生体验和情感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