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太行山,云挂长空镇日闲。一从狄公归望眼,至今认作思亲颜。
又不见忘忧草,品题亦是闲花藻。自入诗家作母看,顿令孝子皆珍宝。
此图试问何所为,无乃取象亦于斯。郑君低头为我语,母生正值梅花时。
只今离母又几载,见花宛若见母态。陟屺翩鵻日日心,此心但愿花相对。
嗟哉郑君能孝思,比德拟类绝妙奇。清香真是幽闲德,红艳应同淑媛姿。
绛纱帐暖春先入,玉颜对醉流霞色。独立风前笑雪霜,万紫千红皆敛迹。
江南信是花卉魁,等闲结子亦奇哉。蚤年已见登庙堂,材大终须调鼎台。
红梅红梅花常开,愿与蟠桃归去来。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通过郑士达思亲作的红梅图,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君不见太行山,云挂长空镇日闲”描述了太行山的壮丽景色,以及山间的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这里用“镇日闲”来形容太行山的宁静,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安详。

第二句“一从狄公归望眼,至今认作思亲颜”则转向了诗人的个人经历。狄公指的是唐代名臣狄仁杰,他在任期间治理国家有方,深受百姓爱戴。诗人在这里表示自从狄仁杰离开后,他的眼中总是能看到母亲的容颜,这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三句“又不见忘忧草,品题亦是闲花藻”则是在说另一种花卉——忘忧草。忘忧草是一种能够让人忘记烦恼的植物,诗人在这里用它来比喻自己的心境,表示自己已经将思念之情转化为了一种淡泊的心态,不再被烦恼所困扰。

第四句“自入诗家作母看,顿令孝子皆珍宝”则是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情感。他认为这幅画就像是一位贤良的母亲,默默地关爱着他,让他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这种情感使得诗人更加珍惜与母亲的相处时光,也使得他更加坚定了孝道的信念。

第五句“此图试问何所为,无乃取象亦于斯”则是在询问这幅画的创作意图。诗人认为画家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感来创作,这幅画就是取自他的思念之苦。这种理解让诗人感到欣慰,因为他的思念得到了艺术的表达。

第六句“郑君低头为我语,母生正值梅花时”则是在描述郑士达的情景。当他看到这幅画时,不禁低头沉思,想象着母亲此刻正在赏梅。这里的梅花象征着母爱的芬芳,而郑士达则是那位欣赏这芬芳的人。

第七句“只今离母又几载,见花宛若见母态”则是在表达时间的流逝。自从离家以来,已经有几年了,每当看到梅花的时候,都会想起母亲的温柔模样。这里的梅花成为了他们之间感情的纽带,让他们在相隔千里的情况下依然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第八句“陟屺翩鵻日日心,此心但愿花相对”则是在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他每天都在想念远方的母亲,希望有一天能够和她相见。这里的“陟屺”是指远离家乡的人,而“翩鵻”则形容人思念之情。

第九句“嗟哉郑君能孝思,比德拟类绝妙奇”则是在赞叹郑士达的孝心。他用比德拟类的方法将孝心比作一种美德,认为郑士达的行为是极其出色的。

第十句“清香真是幽闲德,红艳应同淑媛姿”则是在赞美红梅的香气和颜色。红梅的清香代表着高尚的品质,而它的红色则象征着美丽动人。这里将红梅与淑媛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对红梅的喜爱和赞美。

第十一句“绛纱帐暖春先入,玉颜对醉流霞色”则是在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绛色的纱帐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而女子则沉醉在流霞般的红颜之中。这里的女子形象与红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第十二句“独立风前笑雪霜,万紫千红皆敛迹”则是在表现诗人的自信和豪情。他站在风前,面对着风雪的考验,却依然笑对人生。这里的万紫千红则象征着世间的美好事物,而他却在其中显得更加出众。

第十三句“江南信是花卉魁,等闲结子亦奇哉”则是在表达对江南花卉的喜爱之情。江南地区的花卉种类繁多,其中有许多都是非常珍贵的。这里的结子一词则意味着开花结果,表达了诗人对江南花卉生长过程的赞美。

第十四句“蚤年已见登庙堂,材大终须调鼎台”则是在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他曾经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里的材大则指的是他的才能和才干,而终须调鼎台则意味着他的未来将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第十五句“红梅红梅花常开,愿与蟠桃归去来”则是以红梅为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和期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像红梅一样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像蟠桃一样长寿,享受美好的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