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治平寺,乃在楞伽麓。
之子神情秀,空山裹云宿。
月冷石林清,孤眠岂能熟。
还持一束书,起傍梅花读。
灯昏夜参半,饥鼠鸣古屋。
凄风西北来,吹堕檐间木。
感此霜露繁,坐觉芳华促。
少壮曾几时,岁月在空谷。
念子隔重城,何能慰幽独。

【注释】

  1. 履仁:即张履祥(1239-1387),字务光,号南雷,世称张南轩。南宋末、元初儒学大师,浙江义乌人。宋亡后隐居不出,著有《正蒙》、《中庸注》、《论语注》。
    治平寒夜:治平寺的夜晚寒冷。
  2. 乃在楞伽麓:在楞伽山的山脚下。
  3. 子神情秀:他神情清俊。
  4. 空山裹云宿:他在空山中与云为伴而住宿。
  5. 月冷石林清:月亮冷清,石林显得清静。
  6. 孤眠岂能熟:孤独地睡觉怎么能睡得香呢?
  7. 还持一束书:仍然拿着一本书。
  8. 起傍梅花读:起来靠着梅花读书。
  9. 灯昏夜参半,饥鼠鸣古屋:灯光昏暗,夜色将尽,饥肠辘辘的老鼠在古屋中叫唤。
  10. 凄风西北来,吹堕檐间木:凄凉的西北风吹落了屋檐间的树枝。
  11. 感此霜露繁,坐觉芳华促:因这繁密的霜露,使我感到青春易逝。
  12. 少壮曾几时,岁月在空谷:少年时的时光已经过去,岁月如空谷中的流水匆匆流逝。
  13. 念子隔重城,何能慰幽独:思念他隔着重城,怎么能够安慰我的孤独呢?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诗人在寒冷的冬天,来到治平寺,看到寺院荒凉,僧房寂静,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开头两句“遥遥治平寺,乃在楞伽麓”,点明地点。治平寺位于楞伽山之麓,是一处名胜古迹。诗人登上楞伽山,来到治平寺,只见寺外寒气袭人,一片萧条景象。“乃”字写出了诗人对治平寺的失望情绪。
    第三、四句“之子神情秀,空山裹云宿”,诗人发现寺里的僧人精神饱满,神态俊美。原来这些僧人是在空山中与云为伴而住宿的。诗人赞叹他们的精神境界高洁,生活简朴。
    诗人写景抒情:“月冷石林清,孤眠岂能熟。”在这冷冷月光下,石林显得更加清静;自己孤身一人躺在石床上,怎么能睡得着呢?这里,诗人以景衬情,表达了自己对孤独生活的无奈和寂寞。
    最后两句“还持一束书,起傍梅花读”,诗人拿起一卷书,借着梅花的光线,坐下来读书。诗人以书代友,以梅代酒,独自品读,寄托自己的情怀。然而,他的心情并不轻松愉快,反而更加忧郁。“灯昏夜参半,饥鼠鸣古屋”一句道出了他的孤独处境。此时,诗人又听到饥肠辘辘的老鼠在古屋中叫声,使他更加寂寞难耐。
    全诗语言简洁,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写景抒情,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治平寺的景色和僧人们的精神状态,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