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气日凋薄,邹鲁亡真承。世儒倡臆说,愚瞽相因仍。
晚途益沦溺,手援吾不能。弃之入烟霞,高历云峰层。
开茅傍虎穴,结屋依岩僧。岂曰事高尚?庶免无予憎。
好鸟求其侣,嘤嘤林间鸣。而我在空谷,焉得无良朋?
飘飘二三子,春服来从行。咏歌见真性,逍遥无俗情。
各勉希圣志,毋为尘所萦。

【诗句释义】

第一首:淳厚的风气日渐衰微,邹鲁的真谛不复存在。那些世俗之儒,只是凭空臆想,愚钝无知的人互相沿袭。我晚年时更加陷入沉沦,手无寸铁只能袖手旁观。抛弃世俗之念而追求高远,云峰层叠,我高蹈其中。

第二首:我打开茅草屋的门窗,虎穴边上搭建起我的茅屋。谁说我不是在追求高尚,但愿能免遭世人的厌恶。鸟儿寻觅着自己的伙伴,鸣叫声嘤嘤如林间风声。而我身处空谷之中,又怎能没有良朋相伴?

第三首:那二三知己飘然而至,穿上春装来与我同行。我们一起咏歌赞颂,逍遥自在不受尘世羁绊。我们各自勉励志向,不要为尘世间的事情所纠缠。

【译文】

《登云峰》是一首描写隐士生活和志趣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自己与二三知己一同登山、咏歌、吟诗作乐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自己的高尚情趣和对世俗的鄙弃态度。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被誉为“千古绝唱”。诗中的“淳气日凋薄,邹鲁亡真承”二句,以强烈的反差表现了社会的不和谐现象。诗人认为淳厚朴实的社会风气逐渐衰败,而邹鲁地区却失去了真谛。这两句诗揭示了当时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现状,也表达了诗人对此的担忧和不满。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世儒倡臆说,愚瞽相因仍”描述了当时学术界的浮夸之风。那些所谓的“世儒”,只是空口说白话,缺乏实际行动和真知灼见;而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则盲目跟随这些浮夸之人,互相抄袭模仿,毫无创新精神可言。这种风气让诗人深感忧虑,认为它会导致社会的进步停滞不前。

“晚途益沦溺,手援吾不能”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处境。他感叹自己已经年迈体弱,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在一旁袖手旁观。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之情。

“弃之入烟霞,高历云峰层。”诗人决定舍弃世俗纷扰,投身于自然之中,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这里的“烟霞”象征着美好而神秘的地方,也是作者向往的境界。而“云峰层”则暗示着作者要攀登到更高的山峰,俯瞰世间万象。

“开茅傍虎穴,结屋依岩僧”两句,诗人以自比为山林中的隐士,表示自己选择远离尘嚣,隐居山林。在这里,“虎穴”象征着危险和困难,而“岩僧”则代表着清静和超脱。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岂曰事高尚,庶免无予憎。”诗人反问自己是否真的追求高尚的生活,希望能够避免被世俗之人所厌恶。这里的“无予憎”意味着不被世人所嘲笑或排斥,能够保持自己的纯洁和尊严。

“好鸟求其侣,嘤嘤林间鸣。”接着,诗人以鸟儿为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美好景象。鸟儿们相互寻找伴侣,发出悦耳的歌声,在林间自由地翱翔。这几句诗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也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而我在空谷,焉得无良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渴望。他认为自己身处一个空旷的山谷之中,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里的“空谷”象征着孤独和寂寥,而“良朋”则代表着真诚的朋友和陪伴。诗人希望能找到这样的朋友,与他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最后两句“飘飘二三子,春服来从行。咏歌见真性,逍遥无俗情。”则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和升华。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身着春装来到诗人身边,他们一起咏歌赞美自然之美,表达出对真性的理解和追求。这里的“真性”和“无俗情”都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虽然这首作品并非王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它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