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自古多奇士,勃勃胸中抱奇气。
要留世上不朽名,羞见人间不平事。
金台峨峨易水寒,相看意气何桓桓。
君臣义大此身小,宁问鸿毛与泰山。
荆生不还田生死,地气翻为时势使。
西风吹散壮歌声,百炼铿钢柔绕指。
文皇建国来全燕,风声震地雷轰天。
声名独出百王上,风气还回三代前。
关西后裔范阳客,二十辞家侍君侧。
出入勾陈太乙间,一片丹心皦如日。
落落身无七尺长,忠肝义胆无他肠。
前年持矛刺狂贼,去年上书论流氓。
有劳不伐言皆应,四民安堵三边靖。
丹心自结明主知,时时持节衔王命。
禁庭之狱非等闲,生死都来掌握间。
昨日九重亲锡命,三军百姓总开颜。
好生恶杀天之道,圣主仁明法天造。
杨君杨君听我歌,臣心尽处君恩报。

题杨廷玉忠义

幽燕自古多奇士,勃勃胸中抱奇气。
要留世上不朽名,羞见人间不平事。
金台峨峨易水寒,相看意气何桓桓。
君臣义大此身小,宁问鸿毛与泰山。

注释:

  • 幽燕:指古时幽州和燕州一带,今北京及其周边地区。
  • 勃勃胸中抱奇气:形容杨廷玉内心充满了非凡的气概。
  • 要留世上不朽名:想要留下永恒的名声。
  • 羞见人间不平事:因为不忍心看到世间的不公。
  • 金台:古代的一种建筑结构,用以象征朝廷或权力。
  • 易水寒:易水的寒冷象征着忠诚和坚贞。
  • 何桓桓:形容杨廷玉的态度坚定、豪迈。
  • 君臣义大此身小:认为君臣之间的道义比个人的得失重要。
  • 宁问鸿毛与泰山:宁愿选择被遗忘的小人物(鸿毛)也不愿成为被歌颂的英雄(泰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杨廷玉的诗,通过描绘杨廷玉的外貌和气质,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表达了诗人对杨廷玉的敬佩和赞扬之情。诗中的“幽燕”指的是古时的幽州和燕州一带,这里借代诗人所在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幽燕自古多奇士”,意味着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有才华和能力的人,这也是诗人对家乡的一种骄傲和认同。

在诗中,杨廷玉被描述为“勃勃胸中抱奇气”,这种描述突出了杨廷玉的不凡气质和卓越才能。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出对杨廷玉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才华横溢之人的欣赏和推崇。

诗中还提到了杨廷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诗人提到杨廷玉“要留世上不朽名”,这意味着他希望能够留下自己的名声,不被后世所遗忘。同时,诗人也强调了自己对于“羞见人间不平事”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诗人用“禁庭之狱非等闲,生死都来掌握间”来形容杨廷玉在朝中的地位和作用,意味着他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分忧解难。而“昨日九重亲锡命,三军百姓总开颜”则是形容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首诗通过对杨廷玉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同时,诗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幽燕”、“金台”、“易水”、“臣心”等,也富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解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