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贵遮吾眼,方将理葛藤。
谁知斫轮处,犹有读书僧。
三冬无俗物,千古得良朋。
翻笑东林老,逢人说上乘。
【注释】
所贵:所崇尚,指作者认为值得珍视的东西。遮吾眼:遮住了作者的眼。方将理葛藤:正要理清纠缠不清的葛藤。斫轮处:砍削车轮的地方。犹有读书僧:还有读书僧人。三冬无俗物:三个冬季里不接触尘世杂念。千古得良朋:与千年来的知友为伴。翻笑东林老:反而嘲笑那些在东林寺出家修行的老和尚。逢人:遇见人。说上乘:谈论高深的佛法道理。上乘:佛教用语,指最高的法门,即大乘佛教中的般若波罗密等。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于1085年(宋元丰八年)贬监筠州盐酒税时作的。诗人以“所贵遮吾眼,方将理葛藤”起句,表明自己对世俗名利的追求,已被超然物外的高远境界所压倒,从而表现出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超然态度。
第二句,“谁知斫轮处”,诗人由“理葛藤”而联想到“斫轮处”,即木工加工木轮的地方。“斫”,砍削。这句的意思是,砍削木轮的人,尚且懂得从实践中得到知识的道理,那么我为什么不能从实际生活中学习到什么呢?这里诗人自问自答,表达了他的旷达胸襟和淡泊名利的思想。
第三、四句,“三冬无俗物”,是说作者在寒冷的冬天,不接近世间的纷扰杂念;“千古得良朋”,是指作者在漫长的一生中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两句是说,尽管在三个漫长的冬季中不沾染世俗之物,但在漫长的一生中却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末两句,“翻笑东林老,逢人说上乘”,是说自己虽已到了晚年,但仍然能保持一颗童心,对世事仍抱有希望。“东林老”,指禅宗僧人。因为东林寺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所以诗人也以之作为比喻,意谓他虽已入山为僧,但并不因此就放弃追求佛学真理的决心。“逢人说上乘”,意谓在遇到人们议论佛学高深的道理时,他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全诗表现了一位隐士的超脱精神及他对世事的淡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