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边吟苦县更催,画尽炉头欲冷灰。
马齿一年随腊去,鸡声半夜送春来。
孤衾笑就青毡宿,明镜愁缘白发开。
今夕故山应共讶,岁残不见寄书回。

【注释】

珠崖:指今广东崖州,即琼州。除夕:岁末的晚上。吴谓远:作者的朋友。广文守岁:在官署值班过年。怀山中诸子:怀念山中的兄弟们。

【译文】

蜡烛旁边吟诵苦味诗句,画尽了炉头想要冷却的灰。

马齿一年随腊去,鸡声半夜送春来。

孤衾笑就青毡宿,明镜愁缘白发开。

今夕故山应共讶,岁残不见寄书回。

【赏析】

诗写除夕与友人离别,以及自己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烛边吟苦县更催,画尽炉头欲冷灰”,首联点题。“烛”字暗合“除夕”二字。“吟苦”是说诗人在除夕之夜,仍不放弃吟诵,表现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画尽炉头欲冷灰”,用典。“画尽炉头”出自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缨三尺剑,深宫桃李不胜秋。”此句化用其意。“冷灰”指炭火已灭。“欲”有“将要”之义。诗人用“画尽炉头”“欲冷灰”来形容诗人彻夜未眠,苦苦吟诵,表现出诗人对新年的期盼。“烛边吟苦”四字,渲染了诗人对新年的期盼之情。

“马齿一年随腊去,鸡声半夜送春来”,颔联承接上文,写诗人除夕之夜的情景。“马齿一年随腊去”,“马齿”代指人的年龄,“腊”指农历十二月,古人以十二月为腊月,此处借指除夕。“随腊去”表示时间流逝。“鸡声半夜送春来”,诗人在除夕之夜,听到鸡鸣之声,联想到“鸡声催晓”,想到春节的到来。这两句写诗人除夕之夜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他对于新年的期盼之情。“马齿一岁随腊去”,诗人感叹岁月流逝;“鸡声半夜送春来”,“鸡声”象征着新春的到来,诗人对新春充满期盼。

“孤衾笑就青毡宿,明镜愁缘白发开”,“颈联”紧承上文。“孤衾”指孤单一人,“青毡”指褥子,这里代指被褥。诗人在除夕夜里,独自一人在被中入睡,他感到孤单,所以将被子踢开。“明镜愁缘白发开”,诗人看到镜中的自己,发现自己已经老了,因此感到忧愁。这两句写诗人除夕之夜的孤独与忧伤。

“今夕故山应共讶,岁残不见寄书回”,“尾联”承上启下,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今夕故山应共讶”,“故山”指家乡。“岁残不见寄书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诗人因为年迈而无法回家,只能通过书信与远方的朋友交流感情,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写诗人除夕之夜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他对于新年的期盼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