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山无事不幽清,面面茅堂结构精。
归路一寻中道主,隔林遥有读书声。
远钟出寺千峰应,高铎先鸡半夜鸣。
惊起枯禅眠不稳,自携孤影月边行。
【注释】
居山无事不幽清,面面茅堂结构精。
归路一寻中道主,隔林遥有读书声。
远钟出寺千峰应,高铎先鸡半夜鸣。
惊起枯禅眠不稳,自携孤影月边行。
周茂才二:作者与周茂才的交情很深,周茂才为诗人的朋友,诗人称他为“二”,即指周茂才和诗人二人。
谈经:传授儒家经书。
经籍:儒家经典。
书舍鳞集:指书斋里的学子云集。
振铎:摇动铃铛以召集学生。
篝(gōu)灯:用油点灯笼照明。
络诵达旦:通宵诵读。
振铎篝灯:指晚上聚在书斋里学习。
振:摇动。
振铎:摇铃。
燎(liáo):焚烧。
篝灯:用火把照明。
燎:燃烧。
络:聚集。
达旦:直到天亮。
予游山还:我游完山回来。
时日已西夕:傍晚时分。
留宿斋中:在书房里留宿。
睹其规模:看到了它的规模。
恍若丛席北方学者未尝有也:好像一群坐在地上的人一样,北方学者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规模。
犹(yōu)若:像……一样。
丛席:聚集的人群。
北方学者:北方的学者。
未尝:未曾。
有:存在。
因赋以赠:于是写诗赠送。
【赏析】
这首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九月。是作者游山时,对友人书斋的观感之作。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看到友人的书舍规模宏大,十分壮观;又听到学子夜读的情景,十分欣喜。因此,便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他对友人书斋的喜爱之情。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为首联,“居山无事不幽清,面面茅堂结构精。”写出友人书舍的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以及它所在的环境之优美。其中“不”字用得极妙,说明友人书舍虽大却很安静,没有喧嚣的声音,只有阵阵鸟鸣和虫唱。这两句是说,住在山中的友人,没有什么事可做,都是些清幽的事情,四面的茅草屋结构都很精细、精巧。
第二句“归路一寻中道主”为颔联,写友人书斋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象。中道主:中道主人,即书斋的主人,诗人称他为“二”,即指周茂才和诗人二人,意谓他们同在中道,而主人不在中间位置,而是在中道旁边。这一句表明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处境,他隐居于山中,没有官职,没有地位。隔林遥有读书声:诗人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树林,远远地听到了读书的声音。这句的意思是,在树阴间隐约传来读书的声音。这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朋友书斋周围的环境。
第三联“远钟出寺千峰应,高铎先鸡半夜鸣。”为颈联,写诗人听到的读书声,并结合背景加以描写。远钟出寺:远处传来的钟声从寺院传出。千峰应:千座山峰回响着钟声,仿佛在回答钟声一样。高铎(duó)先鸡半夜鸣:早上的铎声响彻天空,比鸡鸣还要早。高铎(duó),指铎声高远。先鸡,比鸡鸣更早。这里用“先”表示铎声之高远,更突出了时间的紧迫和学习之认真。这两句是说,远处寺庙的钟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千座山峰都为之回响,仿佛在响应那声音;而高高的铎声早已响起,比公鸡还要早叫。这两句既写出了读书人的勤奋好学,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心绪,他听到这些声音,内心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入睡。
尾联“惊起枯禅眠不稳,自携孤影月边行。”为尾联,写诗人听到读书声后的感受和行动。枯禅(chán),佛教语,指修行到了极致的僧人。这里泛指那些专心致志于学问或事业的人。惊起:被惊醒了。枯禅眠不稳:专心学习的僧人被读书声惊醒了,难以安睡。自携孤影月边行:诗人听到读书声后,被惊动了,无法安睡,只好带着孤独的身影在月光下行走。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听到读书声后内心的激动,也表现出他对朋友书斋的羡慕之情。
全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意境开阔、感情深沉、耐人寻味,是一首优秀的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