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晴日早春天,海外佳游不偶然。
隔水人看争渡客,入山僧上趁墟船。
溪光倒接孤峰势,云影平分两岸烟。
前路莫愁无旧识,虚舟移月就枯禅。
【诗句注释】
嘉积渡口:指今海南岛的琼州府嘉积县,在今海南岛东南部。嘉积是古代海上交通要地。
暖风晴日早春天:指春天的阳光明媚,和煦的春风拂面。
海外佳游:指到海外去游玩。
不偶然:不是偶然的机会。
隔水人看争渡客:隔着江水的两岸,看到有人来争渡船的人。
入山僧上趁墟船:进入深山中的僧人,趁着墟日赶着出外打柴的船只。墟日为农闲之日。
溪光倒接孤峰势:溪水映照出山峰的倒影。
云影平分两岸烟:云雾的影子平分了两岸的水汽和烟雾。
前路莫愁无旧识:前面的道路不要忧虑找不到相识的人(或物)。
虚舟移月就枯禅:像空无所有似的小舟,把月亮也带走了。比喻超脱世俗的佛家思想境界。
【译文】
温暖的春风吹拂晴朗的日子,我早早地踏上了远航。海外游玩并非偶然,而是命运的安排。
江对面有人影,他们在争夺渡船;山上有僧人,他们乘船前往山林。
水面反射出山峰的倒影,云雾的影子平分两岸的水汽和烟雾。
前方的路不要忧虑找不到知己,就像那漂浮的虚空的小舟,将月亮都带走了。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作者自海南岛出发,经广东沿海,再至福建、浙江一带。诗中描绘了诗人乘海船从海南出发,经过广州,最后到达福州时所见之景。
此诗首句“发嘉积渡口”,点明题意。嘉积即今天的海南省琼山县,古时海南岛的交通要冲,也是海南岛的首府。这里既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交通枢纽,又是海南岛通往外界的必经之地。“暖风晴日早春天”二句,描写的是出海航行的景色。诗人登上渡头,放眼望去,只见“早春天”的阳光明媚,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此时正值初春时节,正是出游的好时机。于是,诗人便扬帆启航,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第二联“隔水人看争渡客”,“隔水人”指的是站在江对岸观看的旅客,而“渡客”则是指那些正在乘船渡河的人。这两句描写的是江面上的景象。江面上,人们纷纷涌向渡口,争相渡河。他们或骑马、或乘车、或步行,各显其能。而渡船上,也有许多人在努力地划桨,争取尽快渡过这条大河。
第三联“入山僧上趁墟船”,“入山僧”指进山打柴的僧人,而“墟船”则是指在农闲之时,人们用来运送柴火等生活用品的小船。这两句描写了山中景象。在山里,僧人们正忙着上山采集柴火,准备过冬。而在山下,则有渔船在水上行驶着,为渔民送去了丰富的渔获物。
第四联“溪光倒接孤峰势”,“溪光”指江流中反射出的光线,而“孤峰”则是指一座孤零零的山峰。这两句描写了溪水与山峰相接的景象。在江流中,溪水的倒影正好映照着山峰的倒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五联“云影平分两岸烟”,“云影”指云雾的影子,而“两岸烟”则是指两岸的水汽和烟雾。这两句描写的是云雾与江水交织的景象。在雾气弥漫的江面上,云雾的影子平分了两岸的水汽和烟雾,使得整个江面显得更加神秘莫测。
第六联“前路莫愁无旧识”,“前路”指前方的道路,而“旧识”则是指曾经相识的人。这两句描写的是对未来的期待。诗人相信,只要勇敢地面对前方的道路,就一定能够找到那些曾经相识的朋友。因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朋友相伴,就不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第七联“虚舟移月就枯禅”,“虚舟”指没有实物的小船,而“移月”则是指月亮被移走。这两句描写的是佛教禅宗的思想境界。诗人认为,只有像空无所有似的小舟一样,才能将月亮也带走。这样,就能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既展现了海南岛的自然风光,又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