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透云门最上关,偶将馀习托高闲。
大师未易鸣孤掌,全豹何妨见一斑。
圆月浅深同湛水,片云来往不离山。
君归若遇衡中老,应恨罗浮未尽攀。
【注释】
十洲师:指唐代诗人李涉。南岳:指湖南衡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故乡。云门:指佛教名山云门寺;最上关:指云门寺的天门关。“偶将馀习托高闲”,意思是说李涉偶然将余下的习惯寄托在闲散之中。“全豹何妨见一斑”,意思是说即使只看到事物的一角,也足以说明它整体的情况了。“圆月”三句:意即月亮圆的时候水深,月亮浅的时候就水浅;天上的云,一会儿往这边来,一会儿又往那边去了。“君归若遇”两句:意思是你回去如果遇到衡州、中流的老友,一定会恨没有在衡山待到老。
【赏析】
此诗为赠别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前途的期望。
第一句“已透云门最上关”,是说李涉已经从云门寺最上面的大门穿过了。“最上关”即最上之门,是云门寺最高处的关口。云门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境内,是禅宗祖庭之一,有1700多年的历史。云门寺的建筑布局严谨,气势雄伟,是中国佛教建筑史上的一座瑰宝。李涉曾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8)入长安参加礼部进士考试,因科场舞弊被黜落,后游历南北两方。这首诗大约作于他南游衡州时,当时他已经离开云门寺,而进入湖南境内了。因此,这里所说的“最上关”,实际上是指他所经过的最上面的大门。“最上关”这个名词本身就很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唤起人们对于未知境界的探索欲望和向往之情。同时,“最上关”也暗示着李涉已经从云门寺的高峰之上俯瞰整个南岳衡山的壮美景色。
第二句“偶将馀习托高闲”,是说李涉偶然把一些习惯寄托在悠闲自在的生活当中。这里的“馀习”指的是那些与佛家戒律相违背的不良习气;而“高闲”则可以理解为清闲自在的生活。李涉在南游衡州时,可能曾经遇到过一些不正当的事情,或者曾经有过一些不良的嗜好,这些不良习气一直困扰着他。为了摆脱这种困扰,他只好寄情山水,寄情自然。于是,他选择了云门寺最上面的大门作为他这次旅行的终点站。在这里,他可以尽情地观赏衡山的美景,也可以尽情地放松自己的身心,让自己的生活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三句“大师未易鸣孤掌”,是说即使是像禅师们那样高明的人,也不可能发出只有自己一个人能听到的声音。这里所说的“孤掌”,可以理解为独自面对困难或者独自承担责任的意思。李涉在南游期间,可能曾经遇到过一些难题或者困境,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或放弃。相反,他选择独自面对这些问题,独自承担起责任。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句“全豹何妨见一斑”,是说即使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足以说明它整体的情况了。这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即使只看到云门寺的一个角落,也足够说明整个寺庙的壮丽景象了。这里的“全豹”可以解释为一个完整的动物形象,也可以解释为一个完整的东西或事物。而“一斑”则是指局部的一部分,或者是事物的一小部分。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就是表达一种虽然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小部分,却足以说明整个事物的情况了的意思。这种表达方式既简洁又富有哲理性,能够引起人们的深思。
第五句“圆月浅深同湛水”,是说当圆月出现时,水面上的月光深浅程度都是一样的。这里的“圆月”可以理解为月亮本身的形状,也可以理解为夜晚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而“湛水”则是指清澈的水面上倒映出的月亮的影子。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只要抬头仰望天空,就可以发现那轮明亮的月亮。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第六句“片云来往不离山”,是说一片片飘动的云彩从山间飞过,它们始终不会离开这座山。这里的“片云”可以理解为一片薄薄的云彩;“来往”则是指云彩不断地从山间经过;“不离山”则是指云彩始终停留在山上。这四句话合在一起,就是表达一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春夏秋冬,这片山都始终伴随着作者的感情,让他感到温暖和安慰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衡山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乡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惜。
第七句“君归若遇衡中老”,是说如果你回到衡山时遇到了衡州的老朋友,一定会恨不能立刻攀登到山顶去观赏美景。这句话是说如果李涉回到了衡州,遇到了那里的老朋友,那么他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定要登上衡山的最高处去看看那里的风景。这里的“若遇”可以理解为如果遇到;“衡中老”则是指衡州的老朋友。这两句话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对朋友的期待。
最后一句“应恨罗浮未尽攀”,是说应该恨自己在罗浮山没有尽兴地游玩,没有充分地领略那里的美景。这里的“罗浮”可以理解为罗浮山,也可以理解为泛指中国的名山大川。而“未尽攀”则是指没有充分地欣赏和游览。这四句话合在一起,就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没有充分领略家乡美景而感到遗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