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东林共种莲,新僧重结旧僧缘。
溪声山色垂垂老,翠竹黄花的的禅。
滴水渐穿崖下石,开池分贮涧中泉。
近来诗草焚将尽,拾得馀灰似瘦权。
重游濂泉赠友松师
曾向东林共种莲,新僧重结旧僧缘。
溪声山色垂垂老,翠竹黄花的的禅。
滴水渐穿崖下石,开池分贮涧中泉。
近来诗草焚将尽,拾得馀灰似瘦权。
【注释】
曾:曾经。
东林:佛家语,指佛教寺院;这里泛指山林寺院。
共:一起。
新僧:新的僧人。旧僧:过去的僧人。
“垂垂老”: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的的禅”:形容景色优美,令人心旷神怡。
“渐”:逐渐。
“穿”:穿透、凿穿之意。
崖下石:山崖下的石头。
池:水池。
涧:小河,溪流。
“权”:权宜之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重游濂泉时送给朋友松师的一首赠诗。
第一句“曾向东林共种莲,新僧重结旧僧缘。”是诗人回忆他们曾经在东林寺一起种莲,现在又有新的僧人加入了这个旧僧人的行列。这句诗通过时间的流逝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第二句“溪声山色垂垂老,翠竹黄花的的禅。”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溪水潺潺,山色苍翠,竹子青翠,菊花盛开,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自然风景。这里的“的”字,可以理解为形容词性的词尾,用来修饰后面的名词“禅”,使整个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第三句“滴水渐穿崖下石,开池分贮涧中泉。”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描绘。诗人用“滴水渐穿”来形容泉水的细流穿石,形象地表现了水流的力量和坚韧;而“开池分贮”则描绘了泉水流入新挖的水池中的情景,既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一句“近来诗草焚将尽,拾得馀灰似瘦权。”则是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一种反思。他曾经焚烧过自己的诗稿,但现在只剩下一些残渣,就像瘦弱的人一样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生存。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无奈,又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它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