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气连云送落晖,远寻渔火宿渔矶。
四围夜色凉衾枕,一晕寒光浸衲衣。
异地同舟非偶偶,中秋见月亦稀稀。
明年此夕重来否,多恐还山各掩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仔细判断正误即可。
第1句:海气连云送落晖,远寻渔火宿渔矶。
译文:海上的雾气弥漫到天空中,送来了夕阳的余辉,远远地寻找渔船上的灯火,在渔船上住宿。
赏析:首联描写了诗人归舟泊港口时的情景。“海气连云送落晖”,写海上的雾气弥漫到天空中,送来了夕阳的余辉,这是远景,为全诗奠定背景氛围。“远寻渔火宿渔矶”,写诗人远离家乡,在海上漂泊,寻找渔船上的灯火,在渔船上住宿。这一句是近景。
第2句:四围夜色凉衾枕,一晕寒光浸衲衣。
译文:四周的黑暗笼罩着船舱,只有那一轮寒光映照在衲衣上。这句写船上的夜景。
赏析:颔联描写了诗人归舟泊港口时的情景,从视觉角度写诗人所见之景。“四围夜色凉衾枕”,写的是诗人的所见之景,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那一轮寒光映照在衲衣上,给人以孤寂、凄清之感。这两句是诗人对所处环境的感受,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一晕寒光浸衲衣”中的“寒光”指的是月光,是诗人所看到的月色。“浸衲衣”中的“浸”字写出了作者被月光照射的感觉,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3句:异地同舟非偶偶,中秋见月亦稀稀。
译文:我们虽同在异乡,但并不偶然相遇;中秋之夜,见到明月也觉得很稀罕。
赏析:第三句是转折,诗人由前面对环境的描写转向对人事的思考。前两句写诗人与诸子同舟归航,并分别居住的情况,这里用到了转折关联词“而”。诗人在异乡,与诸子同舟归航,但并不偶然相遇。后半句是诗人对人事的感慨。因为诗人与诸子不常相见,所以当中秋节到来的时候,诗人感到十分稀罕。
第4句:明年此夕重来否,多恐还山各掩扉。
译文:明年这个夜晚能否再来呢?恐怕回去隐居山林各自关闭门户,不再相见吧!
赏析: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将来生活道路的设想和担忧。“明年此夕重来否”,诗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希望明年这个时候还能与诸子再次相聚。然而,诗人又担心这样的聚会难以实现,因为自己回到家乡之后,就再也回不到那个遥远的故乡了。“多恐还山各掩扉”,意思是说,自己回到家乡隐居山林之后,可能再也见不到诸子们了,他们各自关闭门户,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聚在一起畅谈人生了。这一句是诗人对将来生活道路的设想和担忧。“还山”指归隐山林。尾句是反说,即表示诗人对自己归隐山林的打算和忧虑。
【答案】
海气连云送落晖,远寻渔火宿渔矶
四面水天寒夜静,四边烟树暮光微
异乡同舟难偶遇,中秋见月亦稀稀
明年此夕重来否,多恐还山各掩扉
(译文及注释)
译文:海上的雾气弥漫到天空中,送来了夕阳的余辉,远远地寻找渔船上的灯火,在渔船上住宿。四周的黑暗笼罩着船舱,只有那一轮寒光映照在衲衣上,给人一种孤寂、凄清之感。我们虽同在异乡,但并不偶然相遇;中秋之夜,见到明月也觉得很稀罕。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舟泊港口时的情景以及诗人与诸子同舟归航,并分别居住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道路的设想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