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夏安居为避喧,闲身到处是桃源。
秋声带雨摇幡影,野水浮阶没藓痕。
茶灶昨除桑柘火,蒲团长寄水云村。
明朝蓑笠还山去,何事风霜不闭门。

诗句如下:

九夏安居为避喧,闲身到处是桃源。

秋声带雨摇幡影,野水浮阶没藓痕。

茶灶昨除桑柘火,蒲团长寄水云村。

明朝蓑笠还山去,何事风霜不闭门。

接下来为您解读这首诗的详细内容及分析:

  1. 首联解析:“九夏安居为避喧,闲身到处是桃源。” 这里描绘了诗人在炎热的九月份选择居住以避开喧闹,表达了一种向往宁静生活的愿望。“闲身到处是桃源”,通过“闲身”和“桃源”两个关键词,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理想境界。

  2. 次联解析:“秋声带雨摇幡影,野水浮阶没藓痕。” 这句诗通过秋天的声音(秋声)和雨水带来的影响(带雨)以及自然景观中的落叶(飘零的树叶)、积水(野水)和苔痕(泥土上的小草痕迹),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而又略带凄凉的秋日景象。这种景象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敏感捕捉,也体现了他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观察能力。

  3. 尾联赏析:“茶灶昨除桑柘火,蒲团长寄水云村。”“茶灶”与“蒲团”都是古代文人用来静心冥想的物品,而“桑柘火”暗示了过去的繁忙,“水云村”则给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整句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现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

  4. 尾联赏析:“明朝蓑笠还山去,何事风霜不闭门。” 这里的“明朝”和“何事”表明了一种期待和疑问,诗人计划在未来某一天返回山林之中,但同时表达了对于当前环境中风霜侵袭的担忧。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不安,既向往自然的恬淡,又畏惧外界的艰难险阻。

此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生活态度的复杂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