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缘懒惰得便宜,凿枘方圜不合时。
心在蒲团无去住,身随茅屋任迁移。
名山路近终须到,枯木花开未可知。
天地喻来齐一指,何妨容我作骈枝。
【注释】
答报:回复。资旷老人:指唐代诗人贾岛,号为资旷。见寄:收到别人来信或诗。见寄来韵:即见寄来诗的韵部。凿枘:比喻不相投合的人或事。方圜:方圆。无去住:没有归宿。身随茅屋:随遇而安。任迁移:任意迁徙。名山路:名山胜地。终须到:终究要到达目的地。枯木花开:枯木开花,喻不可能实现的事。天地喻:把天地比作喻词。齐一指:齐同于一点。骈枝:并列的树木。比喻两个事物并排。
【译文】
却由于懒惰得到便宜,不合乎时宜。
心在蒲团上没有去处,身随茅屋任其迁徙。
名山的道路临近终究要达到,枯木开花不可预料。
天地如同喻词一样齐同一点,何必妨碍我像并列的树枝?
【赏析】
这首诗是贾岛对友人所赠诗作的和作。全诗用典贴切,寓意深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
起句“却缘懒惰得便宜”,以自己懒散之态,获得某种好处,既点明酬答友人的缘由,又表明自己并非有意求取什么,只是出于懒惰,所以能得到便宜。这两句看似平平常常,其实暗含深意,耐人寻味。
颔联“心在蒲团无去处,身随茅屋任迁移”二句,写自己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蒲团”,是佛教徒坐禅打坐的垫子。“茅屋”,简陋的住房,这里借指自己的住所。作者说,自己心无所系,随遇而安,哪里有什么去处呢?哪里能有所迁居呢?“随遇而安”四字,概括了诗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颈联“名山路近终须到,枯木花开未可知”,承前启后,进一步展开话题。名山胜地,人们趋之若鹜;可终归要到的,是名山胜地;而枯木开花,却是难以预料的。这里,诗人以枯木开花作喻,说明自己虽然有志于攀登名山胜地,但未必能够成功,至于能否最终达到目标则难以预料。这一联,寓理于咏中,既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山的追求之情,也表达了对于人生际遇的感慨之情。
尾联“天地喻来齐一指,何妨容我作骈枝”二句,以天地喻人,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天地之大,喻指无穷无尽;人之于天地,犹如小草附生在树木上。诗人说,天地之间万物都是齐一的,就像手指头一样。既然如此,我何妨做一株骈枝(即两株并排的树木),与天地并存呢?这里的“齐一指”三字,不仅指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齐一的,更含有“一切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的意味。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的淡薄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
可以看出贾岛在酬答友人的诗句中,既表现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也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和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