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囊尸当令终,臣心应与佛心通。
南人尽识熊开府,不改衣冠护梵宫。

熊开府祠

马革囊尸当令终,臣心应与佛心通。南人尽识熊开府,不改衣冠护梵宫

成鹫(一六三七~一七一九),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

译文:
马革裹尸应当终结一切,我的心灵应该和佛的心相通。南方人全都认识熊开府,他依然不改自己的装束来守护梵宇。

注释:
熊开府:指熊赐履,明代官员、学者。 熊赐履(1524年-1603年),字叔顺,号素存,又号瑶泉。江西新干人。明朝大臣、文学家。他在明朝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熊赐履博学鸿词科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因抗倭有功,升为兵部侍郎。入阁后,多次上疏弹劾朝政弊端,并请求皇帝注意节俭。后因党争被削职为民,归隐山林。

诗中的“熊开府”指熊赐履,一位著名的官员和学者。他因直言进谏而受到排挤,晚年隐居生活,但他的思想和学问影响了后世。这首诗通过描绘熊赐履的形象,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诗中的“熊开府”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朝官员和学者熊赐履。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在诗中,诗人用“马革囊尸当令终,臣心应与佛心通”来形容熊赐履的精神境界,认为他的忠诚和信仰超越了世俗的束缚。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熊赐履的描绘,展现了他的忠贞不渝和高尚品质。诗的前两句描述了熊赐履英勇牺牲的场景,强调了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后两句则表达了后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以及对他思想的传承。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理想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