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源立国雄且武,蹴宋歼辽跨中土。
岂知中叶渐陵夷,虓阚凭陵有蒙古。
燕京南迁到汴京,花帽不守杏花营。
黄河已失合达死,犹欲假息悬瓠城。
悬瓠额额近荆楚,京湖亦有复仇举。
长围已合效鱼丽,痴心尚恃柴潭固。
柴潭楼下碧漪漪,上有伏弩下潜螭。
一朝决之入汝水,螭亡潭涸竟奚为。
幽兰轩中苦复苦,分取遗骸藏宋圄。
当年忠烈冠华夷,惟有忠臣忽斜虎。
柴潭楼
金源立国雄且武,蹴宋歼辽跨中土。
岂知中叶渐陵夷,虓阚凭陵有蒙古。
燕京南迁到汴京,花帽不守杏花营。
黄河已失合达死,犹欲假息悬瓠城。
悬瓠额额近荆楚,京湖亦有复仇举。
长围已合效鱼丽,痴心尚恃柴潭固。
柴潭楼下碧漪漪,上有伏弩下潜螭。
一朝决之入汝水,螭亡潭涸竟奚为。
幽兰轩中苦复苦,分取遗骸藏宋圄。
当年忠烈冠华夷,惟有忠臣忽斜虎。
诗词原文
金源立国雄且武,蹴宋歼辽跨中土。
岂知中叶渐陵夷,虓阚凭陵有蒙古。
燕京南迁到汴京,花帽不守杏花营。
黄河已失合达死,犹欲假息悬瓠城。
悬瓠额额近荆楚,京湖亦有复仇举。
长围已合效鱼丽,痴心尚恃柴潭固。
柴潭楼下碧漪漪,上有伏弩下潜螭。
一朝决之入汝水,螭亡潭涸竟奚为。
幽兰轩中苦复苦,分取遗骸藏宋圄。
当年忠烈冠华夷,惟有忠臣忽斜虎。
诗句注释
- 金源立国雄且武:金国建立之初具有强大的武力。
- 蹴宋歼辽跨中土:金朝通过军事手段迅速消灭宋朝,并征服辽国,扩展疆域至中土。
- 燕京南迁到汴京:金朝将首都从燕京(今北京)迁移至汴京(今开封)。
- 花帽不守杏花营:比喻南宋军队缺乏纪律和士气。
- 黄河已失合达死:指金朝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导致黄河防线的崩溃。
- 犹欲假息悬瓠城:虽然暂时安定,但内心仍抱有恢复中原的梦想。
- 悬瓠额额近荆楚:悬瓠城接近楚国地区,暗示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
- 京湖亦有复仇举:南宋在长江流域也有复仇的行动。
- 长围已合效鱼丽:形成包围之势,仿效古代战术。
- 痴心尚恃柴潭固:尽管形势不利,但仍然寄希望于柴潭楼这一据点。
- 柴潭楼下碧漪漪:描写柴潭楼周围的景色,波光粼粼。
- 上有伏弩下潜螭:形容楼上布置有埋伏,下方可能有潜伏的危险生物。
- 一朝决之入汝水: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动攻击,直捣黄龙。
- 螭亡潭涸竟奚为:如果被击败,潭边的土地也会化为乌有,毫无意义。
- 幽兰轩中苦复苦:形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 分取遗骸藏宋圄:收集宋朝士兵的遗体,将其埋葬在宋国的牢狱之中。
- 当年忠烈冠华夷:当年的忠臣英勇无畏,为国家牺牲。
- 惟有忠臣忽斜虎:只有像忽斜虎这样的忠诚之士才能担当大任,成为国之栋梁。
赏析
《柴潭楼》是南宋诗人何乔新对金元时期的一次回顾与反思之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战争策略等方面的内容。诗中不仅表达了对金元历史的感慨,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懦弱、英雄与懦夫之间对比的思考。
诗中的“金源立国雄且武”反映了金朝建立初期的强大力量和对外扩张的决心,而“燕京南迁到汴京”则描述了金朝将首都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过程,象征着政治重心的转移。同时,这首诗也描绘了金朝对南宋的军事行动,如“蹴宋歼辽跨中土”,展示了金朝的军事优势和战略布局。然而,这种优势并没有持续太久,诗中的“中叶渐陵夷”揭示了金朝逐渐失去对中原的控制,最终导致了蒙古的入侵。
诗歌通过“花帽不守杏花营”、“黄河已失合达死”等描述,进一步展现了金朝内部的腐败和无能,以及外部敌人的威胁。尤其是“一朝决之入汝水”一句,表达了金朝内部矛盾激化、外患加剧的情景。而“柴潭楼下碧漪漪”则用美丽的自然景色来反衬楼内的紧张气氛,增添了诗意和深度。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是对人性的探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变迁中的人性光辉与阴暗,以及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