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望秦馀杭,首尾行不了。
大石突其居,翘然一拳挢。
山体厚藏骨,吐秀此特表。
正类抱中婴,头顶露于褓。
形大气则散,趣足在于小。
其深虽未即,远观已自好。
顷来莫能穷,继至敢草草。
循墙道林麓,记曲乃遗杳。
登登觉向峻,渐渐驾木杪。
猊峰据门左,呵禁口欲咬。
有磴沿百级,有殿嵌山造。
并殿跨偃石,悬身龙袅矫。
行人自其下,恍惚怖四爪。
转高蹐其背,股慄身亦掉。
镇脑结佛亭,所仗力可扰。
四壁满题句,贵贱成杂扫。
同游惩涉险,旋踵促及早。
次寻岩间寮,蜂房互窈窕。
缘势尽西向,局地窄接缭。
云栈中贯穿,所历平地少。
山静日自长,石瘠人亦槁。
坐僻觊居安,传奇被游搅。
阳厓诧唇掀,阴窦疑目窅。
虚含风飂飂,湿映云稍稍。
众绉不可熨,乱舋龟拆兆。
层叠百宝合,正绀或厕缥。

【解析】

  1.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五言律诗要求每句五个字,共有八句。
  2. “望望秦馀杭”:遥望着杭州。秦馀杭即指杭州。
  3. “首尾行不了”:山势蜿蜒曲折,看不到尽头。
  4. “大石突其居”:山崖上耸立着一座巨大的石峰。
  5. “翘然一拳挢”:这石峰犹如一只拳紧握在山顶。
  6. “山体厚藏骨,吐秀此特表”:山体厚实且有骨,但山中却有奇秀的岩石突出。
  7. “正类抱中婴,头顶露于褓”:它的形状像抱着婴儿一样,头顶部露出山脊。
  8. “形大气则散,趣足在于小”:形态宏大,气势则分散;趣味在于它的小巧。
  9. “其深虽未即,远观已自好”:虽然它的深度还没有到达,但从远处看已经很美好了。
  10. “顷来莫能穷,继至敢草草”:刚才来时无法穷尽;紧接着来的就草率了。
  11. “循墙道林麓,记曲乃遗杳”:沿着围墙走,进入山林中,弯弯曲曲地走了很长一段路后才能找到出口。
  12. “登登觉向峻,渐渐驾木杪”:一步步向上攀登,感觉越来越接近山顶,终于到达了山顶。
  13. “猊峰据门左,呵禁口欲咬”:狮子般的山峰屹立在门的左边,仿佛要张开口把人咬住。
  14. “有磴沿百级,有殿嵌山造”:有石阶沿着台阶一直通到山顶,有殿堂嵌在山中。
  15. “并殿跨偃石,悬身龙袅矫”:殿台与山石相连,像是一条龙在空中盘旋。
  16. “行人自其下,恍惚怖四爪”:从上面的人看到下面的情景后感到恐怖,好像看到了四条脚的妖怪(或“行走的野兽”。)
  17. “转高蹐其背,股慄身亦掉”:转身往上爬,感到害怕而发抖。
  18. “镇脑结佛亭,所仗力可扰”:镇守着脑袋上的佛亭,依靠力量可以把它摇动。
  19. “四壁满题句,贵贱成杂扫”:墙壁上到处都是题诗和诗句,高贵的和低贱的混在一起。
  20. “同游惩涉险,旋踵促及早”:一起游玩的人因为担心危险而赶紧离开。
  21. “次寻岩间寮,蜂房互窈窕”:然后寻找岩间的僧舍,发现它们互相重叠、相互掩映。
  22. “缘势尽西向,局地窄接缭”:沿着地势向西延伸,地方狭窄而且曲折。
  23. “云栈中贯穿,所历平地少”:栈道从中穿过,经过的地方很少平坦的地面。
  24. “山静日自长,石瘠人亦槁”:山里安静,太阳自己长得很慢;石头瘦弱,人也会变得干枯。
  25. “坐僻觊居安,传奇被游搅”:坐在僻静处想要安静下来休息一下,却受到游览的打扰。
  26. “阳厓诧唇掀,阴窦疑目窅”:阳光照耀之处,嘴唇颤动;阴暗的洞穴中,视线模糊。
  27. “虚含风飂飂,湿映云稍稍”:空中飘浮着风,云彩也显得稍微湿润。
  28. “众绉不可熨,乱舋龟拆兆”:许多褶皱让人难以熨平;乱糟糟的纹理就像乌龟的甲壳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灵隐寺风景的七绝诗,诗人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山峦的奇特景色及寺庙的幽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归隐自然的愿望。
    首联“望望秦馀杭,首尾行不了”,写诗人远眺杭州城,只见山势蜿蜒曲折,看不到尽头。这一景别出新意,既写出了山之高耸入云,又表现了山之连绵不绝。颔联“大石突其居,翘然一拳挢。”写山崖上耸立着一座巨大的石峰。这一联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山峰的雄奇险峻。颈联“山体厚藏骨,吐秀此特表。”写山体厚实且有骨,但山中却有奇秀的岩石突出。这一联进一步写出了山的奇特之美。尾联“其深虽未即,远观已自好。”写虽然它的深度还没有到达,但从远处看已经很美好了。这一联将读者的视角由近及远,由实及虚,由局部及全局,使读者对这座奇特的山峰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间两联主要写山路。前半部分“循墙道林麓,记曲乃遗杳”写诗人沿着围墙走,进入山林中,弯弯曲曲地走了很长一段路后才能找到出口。这里用“循”、“记”二字,生动地表现了山路崎岖曲折的特点。后半部分“登登觉向峻,渐渐驾木杪”写一步步向上攀登,感觉越来越接近山顶,终于到达了山顶。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和险峻。后一句“渐渐驾木杪”中的“驾”,本义为驾驭,这里指攀援,更贴切地表现出山路的陡峭和险峻。
    最后两联主要写佛寺。前半部分“猊峰据门左,呵禁口欲咬。”写狮子般的山峰屹立在门的左边,仿佛要张开口把人咬住。“有磴沿百级,有殿嵌山造。”写有石阶梯顺着山路直通山顶,有殿堂嵌在山上。这两句通过视觉的描写写出山势的险峻。后半部分“并殿跨偃石,悬身龙袅矫”写殿台与山石相连,像是一条龙在空中盘旋。“行人自其下,恍惚怖四爪”写从上面的人看到下面的情景后感到恐怖,好像看到了四条脚的妖怪(或“行走的野兽”。)。“转高蹐其背,股慄身亦掉”写转身往上爬,感到害怕而发抖。这几句通过对山势和佛寺的具体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的敬畏之情和对佛寺的向往之情。
    尾联“镇脑结佛亭,所仗力可扰”写镇守着脑袋上的佛亭,依靠力量可以把它摇动。“四壁满题句,贵贱成杂扫”写墙壁上到处都是题诗和诗句,高贵的和低贱的混在一起。最后两句“同游惩涉险,旋踵促及早”写一起游玩的人因为担心危险而赶紧离开。这两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安全的渴望。
    全诗通过对山势和佛寺的具体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