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庵不可作,昆山为之荒。
将谓青琅玕,一夜遭折伤。
其影落屏障,千家留墨光。
墨以托竹命,人短竹自长。
魂当附竹存,未分人琴亡。
我来吊风雨,秋尽堂空凉。
含情赋清篇,因之招凤凰。
【注释】
挽屈处:指屈原投江自沉地。
可庵不可作:可以建造庙宇,但不可以用作游乐之地(即“游观之所”)。
昆山:昆山山,在今江苏昆山县东南。
折伤:折断。
其影:竹之影子。
墨光:墨的光泽。
人短竹自长:人的寿命短促,而竹子却能长久生长。
魂:灵魂,精神。
附竹存:依附于竹。
未分:不辨,不分。
我:作者自称。
吊风雨:悼念屈原自沉江水。
秋尽堂空凉:秋天已尽,堂中空空荡荡,十分清冷。
清篇:清新美妙的诗篇。
因之招凤凰:以此招来神异之物凤凰。
【赏析】
此诗是元代诗人张雨为纪念屈原而作。
首联两句以反问形式写屈原自沉江水的悲剧结局。“可庵”与“昆山”,分别指代屈原庙与江流,既表明了庙宇的建立,也暗示出屈原自沉的地点;“荒”字则写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及对庙宇的冷落。
颔联两句用典,写人们只知建庙修祠,却不知如何寄托对屈原的哀思。“将谓”句意为人们都以为屈原的魂魄已经托付给了青琅玕,可是,一夜之间青琅玕却被折断了。“一夜遭折伤”一句,既点出时间,又暗示出屈原投江自尽的事实,同时,也写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颈联两句进一步写人们的悲哀。屈原投江后,人们只见到竹的影子落于屏障之上,留下一片墨色,千家万户都笼罩在墨色之中。“墨光”一词,既写出墨色的深沉、浓郁,又暗指屈原的忠贞、刚直。“未分人琴亡”一句,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尾联两句写自己前来吊唁屈原,已是秋风萧瑟,寒意透骨,堂内寂静空寂。作者面对这凄凉的景象,不禁感慨系之,于是吟咏起一首清新美妙的诗篇来,希望借此招来神异之物凤凰。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吊屈原这一事件,抒发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和对其遭遇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