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坛西鼓声吼,伏兵大呼侍中走。君王正喜边兵休,武将尽贺书生忧。
邠宁飞书夜半至,西平老臣先掩涕。君心多猜谋不足,平凉不伏长安伏。
枉伐大安园上竹。

【诗句注释】

侍中:指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这里指宦官。走:逃跑。

平凉坛西鼓声吼:在平凉的西面战场上,战鼓擂得震天响。

伏兵大呼侍中走:埋伏的士兵大声喊叫要侍中逃跑。

君王正喜边兵休:皇上正在高兴地说,因为边关的军队已经停战了。

武将尽贺书生忧:武将们都来祝贺,说这是因为书生(这里指作者)担忧才导致的。

邠宁飞书夜半至:边将宁王用飞马传书,半夜里就传来消息。

西平老臣先掩涕:老臣(即宁王)首先流下眼泪。

君心多猜谋不足,平凉不伏长安伏:您的心里有很多猜忌和疑虑,所以不能接受长安的意见。

枉伐大安园上竹:白白地攻打大安园上的竹子。

【译文】

平凉的西边战场上,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们呼喊着要让侍中赶快逃跑,因为君王正在高兴,因为他的边疆军队停战了;可是武将们却来祝贺,说这都是因为书生忧虑造成的;原来边关的军队停战,是宁王连夜传书带来的消息,老臣(宁王)首先流下眼泪;您心里有很多猜忌和疑虑,所以不能接受长安的意见;白白地攻打大安园上的竹子,都是因为书生忧虑造成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宦官侍中、边关将领、老臣以及诗人自己等几个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反应,揭露了唐宪宗时期朝政的黑暗与腐败。诗中所反映的问题十分尖锐,但写得委婉含蓄。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边关之变,后四句写朝廷内部之乱。前四句以“鼓声”、“士卒”、“边兵”等为线索,描写了宦官侍中被俘的消息传到朝廷之后,朝中文武百官的反应。宦官侍中的被捕,是因边关战事的胜利而引起的,但朝中的官员们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把功劳归于边关将士,而把罪责归之于朝廷。这种对功过是非的颠倒,暴露了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宦官专权、朝官结党营私、欺君误国的愤慨。

最后四句,诗人借老臣流泪一事,点明自己的真实情感。诗人认为,由于朝官们的猜忌和疑虑,导致朝廷不能正确决策,从而造成了朝政的混乱与国家的危亡。这四句反映了诗人对朝廷政治的不满与失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它通过对宦官侍中被捕这一事件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唐朝中后期朝政的黑暗腐朽。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