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怜闵仲叔,始辟怀喜惧。
及其见司徒,喜惧亦皆去。
劳苦非所堪,虚名岂相误。
用舍何必言,投劾时已暮。
【注释】
吾怜闵仲叔:我怜悯闵仲叔。闵仲叔,指汉末的名士闵鸿,字仲叔。
始辟怀喜惧:开始时接受任命而内心恐惧忧虑。辟,征召;怀喜惧,即《汉书·董仲舒传》所说的“心悦诚服”。
及其见司徒:等到见到司徒官长(东汉的司徒是三公之一,掌管行政事务)。
喜惧亦皆去:内心的喜悦和恐惧也随之都消散了。
劳苦非所堪:劳苦不是我所能忍受得了的。劳苦,这里指官场上的奔波劳累。
虚名岂相误:空有虚名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名,名声;误,贻误。
用舍何必言:使用或罢免官员又何必用言语来表示呢?
投劾(qú,古代一种文书)时已暮:向上司呈递弹劾奏章之时已经晚了。投劾,向上司呈递弹劾奏章,请求罢免。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之作。作者通过咏叹历史人物,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风气的不满。全诗八句,每两句一句,共四组。
第一组(首二句),先写闵仲叔初入仕途时的惶恐心情:“我怜闵仲叔,始辟怀喜惧。”诗人怜惜的是闵仲叔这种“始辟怀喜惧”的心态,因为自己也是经历过类似心境的人,所以能感同身受,同情理解。
第二组(第三句),接着写闵仲叔在官场上经历挫折后的心态变化:“及其见司徒,喜惧亦皆去。”诗人以“喜惧”二字概括了闵仲叔在官场上的心理波动,由最初的忐忑不安、欣喜若狂到后来的惊恐失措、恐惧万状。这一心理过程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第三组(第四句),进一步揭示闵仲叔的内心世界:“劳苦非所堪,虚名岂相误。”这句是说,面对官场的艰辛劳苦,他无法忍受;面对官场中的虚名浮誉,他又觉得毫无价值。这两句既写出了闵仲叔内心的矛盾冲突,也揭示了他之所以陷入官场困境的原因。
第四组(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强调了闵仲叔对官场的厌恶:“用舍何必言,投劾时已暮。”诗人认为,对于是否使用或罢免一个官员,应该不必再用言辞来表示,因为已经太晚了。同时,他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官场腐败严重,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官场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