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四檐纪,坐待扶桑暾。
天高无馀滓,初景方宴温。
黄鹂萃霜木,白雁来寒门。
所欣居处幽,已忘趋走烦。
时枉道人过,或逢田父言。
伤哉乱离后,衣冠今几存。
赋敛日已亟,何地为桃源。
结茅向绝逆,牧豕学公孙。

【赏析】

此诗写于天宝十四载(755)作者罢官家居期间。诗人在殳山的居处,面对“夜雨”、“日已亟”的时局,感慨良多,写下了这首诗。

“晨兴在殳山作”,起句突兀而起,有如从天上飞下的一只大鸟。“殳”(suī)山,即今山西平陆县西北的中条山。据《太平寰宇记》卷九六载:“中条山,在蒲州河东县界。一名太室山,一名中岳。”可见其为五岳之一,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之所。

“夜雨四檐纪,坐待扶桑暾。”夜雨四檐,是说屋上滴着雨。扶桑,指东方,因太阳从东面升起而名之。“暾”是日出的别称。这两句是说:夜里屋上的雨水滴滴答答,我坐着等待东方的日出。

“天高无馀滓,初景方宴温。”这两句是说:天空高远没有一点云气,太阳刚出来,光线温暖柔和。这两句写景很工整,前一联是写夜到拂晓,后一联是写日出。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偶手法,把两个时间不同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使全诗显得匀称和谐。

“黄鹂萃霜木,白雁来寒门。”这两句是说:树上的黄鹂鸟聚集在早被霜打过的树枝上,白色的大雁从寒冷的门里飞来。这两句写景也很工整:前一联是写秋天的景物,后一联是写冬天的景象。诗人用“萃”和“来”两个动词,把黄鹂和白雁联系起来,表现了它们相互吸引、相互往来的情景。

“所欣居处幽,已忘趋走烦。”这两句是说:我所喜欢的地方很幽静,我已经忘记了奔走忙碌的事。这两句是说:我喜爱这里清幽的环境,已经忘记了奔走忙碌的烦心事。

这四句是写诗人在殳山的居处感到的清幽宁静的生活情趣。

“时枉道人过,或逢田父言。”这两句是说:有时路过这里的行人,有时遇到田间农夫,他们谈起天下大事,我也听一听。“时枉道人过”,是说有时经过这里的人;“或逢田父言”,是说有时遇到田里的农民。这两句写诗人听到一些议论天下大事的人谈话,也听听田里的农民谈论天下大事。

“伤哉乱离后,衣冠今几存?”这两句是说:自从战乱以来,多少年过去了,现在还有谁是穿着衣冠的?这两句是感叹国家战乱之后,衣冠礼俗还剩下些什么?

这两句是感慨国家动荡不安,礼仪教化已经残破不存。

“赋敛日已亟,何地为桃源?”这两句是说:赋税征收越来越繁重,何处才是理想的世外桃源?“赋敛日已亟”,是说征收赋税越来越繁重;“何地为桃源?”是问哪里有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这两句是感叹国家战乱之后,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再也找不到理想中的安乐地方了。

这两句是写诗人看到战乱之后的荒凉景象,感慨自己再也找不到理想的世外桃源了。

这首诗以“晨兴作”开头,中间又写到“夜雨”、“扶桑”、“初日”、“霜木”、“寒门”、“田父”、“衣冠”、“桃源”,最后又回到“作”。这是一首由眼前实景联想到历史往事和理想世界的自由联想体的诗。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乱的不满与对太平世界的向往。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