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文空桑恊宫徵,我文凡器不悦耳。早随举子踏槐花,曲江走马秋风里。
院门鱼钥晨未开,白袍鹄立三十士。风檐落笔夸先成,食叶老蚕春乍起。
樗莆三叫不作卢,白首读书犹未已。两河草动持干戈,圭星无光作者死。
五门下诏蒐遗村,四月文场酣战蚁。先生有志复先登,软裘快马入居庸,得意看花丽春市。
上林赋就气凌云,我亦明年献天子。

【注】

君文:指王好问的文章。空桑:指《诗经》。桑恊宫徵:桑树之音,和谐悦耳的宫商之调。我文:指自己的文章。不悦耳:与“空桑”相对,指文章不和谐不悦耳。早:早早。随:随着。举子:科举考试的考生。踏:踩着。曲江:指曲江池,长安城内的一个皇家花园。走马:骑马在花间奔驰。秋风里:秋风吹来。院门鱼钥晨未开:庭院的门上挂着鱼形的钥匙,早晨还未打开。白袍鹄立三十士:穿着白色官服的人站在院子中,有三十个之多。白袍:古代官员所穿的白色官服。鹄立:鹄鸟站立,形容整齐。三十士:三十人。风檐落笔:在风中挥动毛笔。夸先成:夸示自己文章先成。食叶老蚕春乍起:像蚕吃桑叶一样,春天刚到就忙碌起来。樗莆:一种落叶植物。三叫不作卢:指《樗蒲行》,其诗中有“作卢”二字。樗蒲:一种博戏。三叫不作卢:比喻文章不好,不能流传。白首读书犹未已:到了晚年还在读书。白首:老年头发雪白。两河:指黄河和长江流域。持干戈:手持兵器。圭星:北斗七星中第五颗星。无光:没有光彩。作者死:指作者去世。五门下诏蒐遗村:皇帝下令搜罗人才,在五路城门下征集人才。四、五月文场酣战蚁:四月和五月是科举考试时期,考场上考生们奋笔疾书,如同蚂蚁一样忙碌。先生:对王好问的敬称。复先登:《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三年不得第,乃上书言‘天者百神主,而天为百神主’。”意思是说天地万物由天主宰,而天地万物又归结于天。这里用“复先登”表示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软裘:皮衣,泛指衣服。快马:骑着骏马拉的马。入居庸:进入山海关。看花丽春市:游览长安城中美丽的春天景色。上林赋:指《上林赋》。就气凌云:气势冲天直上云霄。《上林赋》是汉赋的代表作之一。气凌云:比喻文才高超。我亦明年献天子:明年,指第二年。献天子,献纳天子。意:指文章的意思。

【赏析】

本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诗人送王好问赴春官即赴京参加春闱考试,此诗是送别之作。

第一联写王好问的文章。“君文空桑恊宫徵”,指王好问的诗,其文如《诗经》般空阔、和谐、悦耳。“我文凡器不悦耳”,我的诗,只是一般的诗歌,读来不悦耳。“不悦耳”与“空桑”相照应,表明二者都是不合时宜的诗,都不符合当时的风气,都得不到统治者的喜爱。“早随举子踏槐花,曲江走马秋风里”,这是诗人自己的处境。“早随举子”,是说我早就跟随了举子,也就是应试的学子们,去参加了科举考试。“曲江走马”,是在曲江边骑马游赏,秋天的气候使人感觉凉爽,所以诗人在这里骑马漫步,欣赏着曲江的美丽秋景。“秋风里”与前面的“早随举子”、“曲江走马”,共同构成一幅秋日曲江的优美画面。

第二联写自己在院子里等王好问的到来。“院门鱼钥晨未开”,院子里的门上有鱼形的大锁,早上还不曾打开。“白袍鹄立三十士”,院子里有三十多个穿白衣的人站着等待王好问的到来。“风檐落笔夸先成”,我在风中挥动毛笔,希望王好问能首先完成文章。“食叶老蚕春乍起”,这两句是说自己像蚕吃桑叶一样,春天刚刚开始就要开始工作了。

第三联写王好问的文章写得好。“樗莆三叫不作卢”,樗莆是落叶植物,其叶有三声,但不响;“作卢”二字,是说王好问的文章虽然不好,但不会流传下去。“白首读书犹未已”,到了晚年还在读书,说明他勤学不倦,一直坚持写作。“两河草动持干戈”,两河,指黄河和长江流域,“持干戈”是手拿武器,这里代指准备打仗或应征入伍。

第四联写朝廷下诏征集人才。“五门下诏蒐遗村”,皇帝下令搜罗人才,在五路城门下征集人才。“四月文场酣战蚁”,四月和五月是科举考试时期,考场上考生们奋笔疾书,如同蚂蚁一样忙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王好问的深厚友谊和殷切期望,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无奈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