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月凝霜,蕉风作雨,飘飘叶落梧桐树。蛩吟底事动哀音,不知人在愁深处。
鹤怨空鸣,鸿孤远度,伤心又被秋光误。怪他有梦不归来,云山岂碍魂归路。

踏莎行

芦月凝霜,蕉风作雨,飘飘叶落梧桐树。蛩吟底事动哀音,不知人在愁深处。
鹤怨空鸣,鸿孤远度,伤心又被秋光误。怪他有梦不归来,云山岂碍魂归路。

注释:

  • 踏莎行:古词牌名,此处指代诗的题目。
  • 芦月凝霜:描述夜晚芦苇上覆盖着一层霜,象征寂静和冷清。
  • 蕉风作雨:形容风吹过蕉树如同下雨一般。
  • 飘飘叶落梧桐树:树叶在秋风中飘落,落在了梧桐树上。
  • 蛩吟:蟋蟀的叫声。
  • 哀音:悲伤的声音。
  • 鹤怨空鸣:孤独的鹤在空中鸣叫。
  • 鸿孤:孤独的大雁。
  • 伤心又被秋光误:悲伤的情绪又被秋天的景色所迷惑。
  • 怪他:怀疑或不解。
  • 有梦不归来:希望某人能够回来,但实际上却未能如愿。
  • 云山岂碍魂归路:即使身在遥远的云端和高山,灵魂也能回到家乡的路上。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开头两句“芦月凝霜,蕉风作雨,飘飘叶落梧桐树”,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日的景象图,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宁静的氛围。接着,“蛩吟底事动哀音,不知人在愁深处”,则引入了蟋蟀的哀鸣声,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迷茫。

接下来的句子“鹤怨空鸣,鸿孤远度,伤心又被秋光误”,则运用了鹤和鸿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季节更替对人们情感的影响。最后两句“怪他有梦不归来,云山岂碍魂归路”,则是诗人对远方亲人的一种无奈和期盼,即便身处异地,但心中的思念和牵挂始终如一,不会因为距离而有所减损。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深沉而真挚的思乡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变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