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履归何处,怀师泪满襟。
浮云生灭性,明月去来心。
阅世真如梦,安禅不废吟。
留衣分法侣,写偈别朋簪。
雨藓侵行迹,风泉想梵音。
一灯寒竹暝,双树落花深。
塔闭虫粘户,巢空鹤避林。
历峰山下路,从此罢登临。
注释:
挽理上人 —— 指悼念理上人。挽,悼念。上人,僧人的尊称。
只履归何处,怀师泪满襟 —— 指和尚圆寂后,弟子们悲痛欲绝,流下了满襟的泪水。只履,和尚圆寂后留下的一只鞋子。
浮云生灭性,明月去来心 —— 意谓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就像浮云一样。明月,这里比喻佛教的光明。心,指佛性。
阅世真如梦,安禅不废吟 —— 意思是说,看尽人间百态,就像一场梦;在禅定中修炼,却不放弃吟诗。
留衣分法侣,写偈别朋簪 —— 意谓把袈裟留给同参道友,留下偈文与朋友们告别。
雨藓侵行迹,风泉想梵音 —— 意谓雨水冲刷着足迹,泉水仿佛传来了梵音。
一灯寒竹暝,双树落花深 —— 意思是说,一盏灯火在寒冷的竹林里显得十分昏暗,树上的花瓣飘落下来,落在了深深的花丛中。
塔闭虫粘户,巢空鹤避林 —— 意思是说,寺庙的塔被封闭了,虫子爬进了窗缝;鸟儿也离开了树林。
历峰山下路,从此罢登临 —— 意思是指从今以后不再登上历峰山,因为山上已经没有了和尚圆寂后的那只鞋子。
赏析:
这首诗是悼念理上人的。理上人是唐代高僧圆寂后留下的一只鞋子。诗人用”只履归何处,怀师泪满襟”二句写出了自己对理上人的怀念之情。他写道:”浮云生灭性,明月去来心。”意思是说,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就像浮云一样,而明月则是佛教的象征。在这里,诗人用”明月”比喻佛教的光明,表示自己对佛教的信仰。”阅世真如梦,安禅不废吟”两句则表明了他对人生的理解。他认为看尽人间百态,就像一场梦;在禅定中修炼,却不放弃吟诗。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修行的看法,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圆觉寺的怀念之情。
接下来四句是诗人对圆觉寺的回忆。”留衣分法侣,写偈别朋簪”两句写出了他在圆觉寺度过的时光。他写道:”雨藓侵行迹,风泉想梵音”二句则描绘了他看到的景象。他看到了雨水冲刷着足迹,泉水仿佛传来了梵音。”一灯寒竹暝,双树落花深”二句则表现了他对寺庙的怀念之情。他认为一盏灯火在寒冷的竹林里显得十分昏暗,树上的花瓣飘落下来,落在了深深的花丛中。
最后四句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设想。他写道:”塔闭虫粘户,巢空鹤避林”二句则表示了他的忧虑。他认为寺庙的塔被封闭了,虫子爬进了窗缝;鸟儿也离开了树林。”历峰山下路,从此罢登临”二句则表明了他对未来的态度。他决定不再登上历峰山,因为山上已经没有了和尚圆寂后的那只鞋子。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和对圆觉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