岧峣山寺挂城头,晚向山城上寺楼。
万里潮声扬子渡,千门树色秣陵秋。
僧从上界依云卧,客似南皮选胜游。
临眺不堪重吊古,由来江左帝王州。
【注释】
岧峣:高耸。
依:倚靠。
南皮:指南朝宋时人谢脁,字玄晖。
吊古:凭吊古迹。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任两浙都官员外郎的时候。当时诗人与同乡好友沈子嘉、顾德辉等在金陵(今南京)相聚。他们登上城北的鸡鸣山,眺望长江一带的山川胜景,写下此诗。首联写鸡鸣寺高耸入云的景象;颔联写潮水声和树木的颜色;颈联写从高处看江边景色如画,客人们像南朝宋时的名士谢脁一样游历名胜;尾联抒发对历史的感慨。全诗语言流畅明快,意境清新俊逸,风格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近。
首联“岧峣山寺挂城头”,写鸡鸣山之高耸入云。“岧峣”,高峻貌。“挂”字用得传神,把山寺的高峻之势写活了,也把诗人登临的兴奋心情表现出来。“晚向山城上寺楼”,是说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山城上的寺庙楼阁。“晚向”,表示时间之晚,突出时间的推移。“向”,介词。“山城上寺楼”,点出地点,说明诗人是在山城的寺庙楼上观赏美景。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登山的时间和地点,又为下文的描绘打下了伏笔。
中间两联,分别描写了诗人在鸡鸣山看到的自然风光和听到的江潮声。“万里潮声扬子渡”,写江潮之声浩浩荡荡、响遏行云。这里,诗人以“万里”来形容江潮声之大。“扬子渡”,即扬子江。“秣陵秋”,是说秋天来临,秣陵的景色宜人。“秣陵”,指南京市。这两句通过声音和颜色描写,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又雄浑的壮阔景象。
“千门树色秣陵秋”,写树木的色彩。“千门”,形容树木之多。“树色”,指树木的颜色。“秣陵秋”,是说秋天到来。这一句中,“千门”与“秣陵”相照应,“树色”与“秋风”相映衬。诗人在这里着一“红”字,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三联“僧从上界依云卧,客似南皮选胜游”,写僧人在云端之上安眠,客人在胜地游览。“上界”,佛教语,指天界。“依云卧”,是说僧人在云层上面安歇。“南皮”,指南朝宋人谢脁,字玄晖,曾任南康太守,世称谢南皮。“选胜游”,是说游览名胜。这两句中,诗人运用想象,把僧人和客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僧从上界依云卧”,是对前句的具体化,把云中的僧人描绘成安睡的样子,使人感到虚无缥缈。“客似南皮选胜游”,是对后句的具体化,把游人的举止形象化,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的游兴,又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第四联“临眺不堪重吊古,由来江左帝王州”,写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色而不禁想到历史上的帝王,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临眺”,指站在高处远望。“重吊古”,指重新凭吊古迹。“江左”,三国时指东吴,后来泛指长江下游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帝王州”,是指古代建都南京的朝代——东吴。这一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表现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诗人站在鸡鸣山之巅,放眼望去,只见江水滔滔,群山苍翠,一派繁荣景象。然而,诗人不禁想起历史上曾经建都南京的西晋王朝和东吴王朝,它们先后在这里灭亡,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因此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由来江左帝王州。”这一句既是诗人的感喟之言,也是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全诗语言流畅明快,意境清新俊逸,风格与谢灵运接近。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同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