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生瘦如竹,疏野亦相肖。
壁上翠琅玕,只如自写照。
东坡墨君堂,画意不画貌。
变为着色图,颇亦天机到。
北地此君稀,瞥见忽一笑。
尔我与画三,相对且兀傲。

这首诗是苏轼在董生家中的题画之作。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翻译和注释:

  1. 天士斋壁画着色竹数竿因书其侧 —— 在天士斋的墙壁上画了竹子几根,因为要写下来,就把它放在旁边。
  2. 董生瘦如竹,疏野亦相肖。 —— 董生瘦得像竹子一样,虽然很稀疏但也很相似。
  3. 壁上翠琅玕,只如自写照。 —— 壁壁上的翠绿色像玉一样,就像自己写照一样。
  4. 东坡墨君堂,画意不画貌。 —— 东坡(苏东坡)的墨君堂,画意不是画貌。
  5. 变为着色图,颇亦天机到。 —— 变成着色的图画,也达到了天机的层次。
  6. 北地此君稀,瞥见忽一笑。 —— 北方很少有这样的画,一瞥见就笑了。
  7. 尔我与画三,相对且兀傲。 —— 我和画中的三个人在一起,互相对峙却显得格外骄傲。

赏析:

这首诗是一幅画的题诗,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喜爱和感慨。整首诗通过描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表达了作者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诗的第一句“天士斋壁画着色竹数竿因书其侧”描绘了一幅竹林的画面,通过竹子的形象,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向往。

诗的第二句“董生瘦如竹,疏野亦相肖”则进一步描绘了画家的形象,通过形容他的身材瘦弱如同竹子一样,以及他的性格如同荒山野岭一样独立不羁,表达了画家独特的个性魅力。

诗的第三句“壁上翠琅玕,只如自写照”则是对画作的评价,认为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就像是自己亲自写的画像一样。这既是对画家技艺的肯定,也是对画作本身的高度赞扬。

诗的第四句“东坡墨君堂,画意不画貌”则进一步阐述了画家的艺术追求,他认为画画不仅仅是刻画人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传达出一种意境和情感。这种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先进的,体现了画家对于艺术的深刻理解。

诗的第五句“变为着色图,颇亦天机到”则是对画作的高度评价,认为这幅画已经达到了天工开物的境界,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意境。这不仅是对画作本身的赞誉,也是对画家艺术造诣的极高评价。

这首诗通过对画家、画中人物以及画作的描绘和评价,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作品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