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手长吟悲路穷,绨袍不是怯西风。
纵嘲小草应终出,欲赋长杨恐未工。
皂帽久依辽水曲,黄冠愿隐鉴湖中。
菊花满插休相笑,老态还知少壮同。
秋思
袖手长吟悲路穷,绨袍不是怯西风。
纵嘲小草应终出,欲赋长杨恐未工。
皂帽久依辽水曲,黄冠愿隐鉴湖中。
菊花满插休相笑,老态还知少壮同。
注释:
(1)秋思:秋天的感慨。
(2)袖手长吟:形容愁闷的心情无法排遣时,常常是双手抱头,倚门而立,默默地发一通牢骚或长篇大论。
(3)绨袍:用粗丝织成的大布衣,比喻恩情深厚。
(4)纵嘲:即使嘲笑。
(5)长杨:指汉宫名,在长安西南,以汉武帝时为长杨宫而得名。
(6)皂帽:黑色的帽子,古代士人戴的一种帽子。
(7)辽水曲:即辽水,在今天的辽宁省,流经中国东北部。
(8)黄冠:道士戴的一种帽子,通常由黄色丝绸制成。
译文:
袖手长吟悲路穷,绨袍不是怯西风。
纵嘲小草应终出,欲赋长杨恐未工。
皂帽久依辽水曲,黄冠愿隐鉴湖中。
菊花满插休相笑,老态还知少壮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于秋天的抒情诗,通过诗人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和内心的感慨,表达了他深深的忧郁和无奈。
首句“袖手长吟悲路穷”,诗人坐在窗前,手无一物,只有长吟之声,表达他的孤独与无助。这里的“袖手”指的是诗人袖着双手,长吟则是抒发他内心的悲痛之情。而“悲路穷”则表明了诗人对前途的绝望和迷茫。
诗人写到:“纵嘲小草应终出,欲赋长杨恐未工。”这里,诗人将小草比喻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即使嘲笑小草也终究会生长出来;而自己的写作却可能因为种种困难而无法完成。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无力感。
诗人转向自然景物:“皂帽久依辽水曲,黄冠愿隐鉴湖中。”在这里,“皂帽”和“黄冠”都是道教的象征,诗人将自己比作道士,愿意像道士一样隐居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这里的“久依”和“愿隐”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菊花满插休相笑,老态还知少壮同。”诗人在菊花盛开的季节,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仍然保持着年轻的状态。这里的“菊花”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诗人以此自比,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