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削湘筠,藤缕细、巧手掣成名物。多谢山人遥遗赠,列置高堂四壁。清映水帘,凉分石枕,助炎天霜雪。银屏绣榻,看来未算雄杰。
有时徙倚轩窗,听雨听风,幽兴偏多发。坐对灵峰七十二,朝暮云烟兴灭。携向园亭,白鸥相伴我,披襟散发。南楼弄笛,不用胡床待月。
【诗词】
大江东去庚子初度,石门少傅、松皋太宰、介溪宗伯治具来贺,即席和答二阕
玉削湘筠,藤缕细、巧手掣成名物。多谢山人遥遗赠,列置高堂四壁。清映水帘,凉分石枕,助炎天霜雪。银屏绣榻,看来未算雄杰。
有时徙倚轩窗,听雨听风,幽兴偏多发。坐对灵峰七十二,朝暮云烟兴灭。携向园亭,白鸥相伴我,披襟散发。南楼弄笛,不用胡床待月。
【注释】
大江:指长江。庚子:指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石门:指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履道,号文山,吉安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学于家,通《六经》,兼工诗文,与杨载、范云、徐玑交游。曾为信州上饶县尉,历任尚书省干郎、国子博士等职。宝祐四年(1256),因劝谏理宗立太子,被扣留北上。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封魏国公。次年十二月,兵败被俘。后脱险归南宋,继续抗元事业,终以身殉国难。其诗多反映爱国之情,风格慷慨悲壮。有《文山先生全集》。辛弃疾作此词时,文天祥正以端明殿学士知赣州。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之作。词中主要写了作者与朋友在园中共赏山水之乐的情景。
首句“大江东去”,是全词的纲。“庚子”是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这一年作者三十九岁,正是他仕途得意之时。然而,不久以后他却遭到了投降派的打击而罢官回乡了。所以,这两句是说:长江滔滔东去,而我正在青春年少之时;如今虽然遭逢不幸,但仍然像从前一样过着闲适的生活。
第二句“石门少傅、松皋太宰、介溪宗伯治具来贺”是说:有位姓石名门的少府、姓松皋的太宰、姓介溪的宗伯前来祝贺。这三人都曾在作者任职的地方担任过官职。
第三句“即席和答二阕”,是说:就座席之间和他们一起饮酒赋诗。
接着四句“玉削湘筠,藤缕细、巧手掣成名物。多谢山人遥遗赠,列置高堂四壁。”意思是:用洁白如玉的湘竹制成精美的屏风,上面还有藤络细细地编成的花纹。这些珍贵的物品都是从遥远的山村中送来的珍贵之物。
“清映水帘,凉分石枕,助炎天霜雪。”意思是:清凉的水波映照着屏风上的花纹,凉爽的石头枕头也分外感到清爽。这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啊。
第四句“银屏绣榻,看来未算雄杰。”意思是:美丽的屏风和绣花的床榻都显得如此高贵。但是,这些都不算得上雄伟壮观。
第五、六两句“有时徙倚轩窗,听雨听风,幽兴偏多发。坐对灵峰七十二,朝暮云烟兴灭。”意思是:有时候我独自在轩窗前徘徊,听着淅沥的雨声和萧瑟的风声,心中悠然而生许多感慨。坐在山峰之下,看着那云雾缭绕变幻无穷的景象,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第七句“携向园亭,白鸥相伴我,披襟散发。”意思是:带着酒壶到花园的亭台旁去,让白鸥与我相伴。我解开衣襟,散着头发,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第八句“南楼弄笛,不用胡床待月。”意思是:南楼上吹起了笛子,不必再用胡床来招待月亮了。
这首词是辛稼轩晚年所作,当时他已经辞官在家了。在友人的宴请下,他来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看到这里优美的景色,他又不禁想起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把山水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