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钟和气,阴阳运大钧。
严冬当腊月,三白际良辰。
庾岭梅花晓,章台柳絮春。
长空来作阵,万里望无垠。
着雨轻还薄,迎风密复匀。
阶前迷鹤迹,砌上叠鱼鳞。
初见沟途满,还将陷井堙。
蚁封看已失,鸟道见何因。
狡兔藏三穴,旄牛显半身。
帘前珠的砾,石上玉嶙峋。
井束郎官带,山笼孝子巾。
楼台增皎洁,城廓倍精神。
仙掌寒凝露,霜枝翠折筠。
上林琼作树,驰道玉飞尘。
阙下随琼佩,江头隐钓纶。
清怀持节使,光惬读书人。
有意飘歌席,多情上舞裀。
赋当梁苑盛,诗到灞桥新。
景贶明时盛,嘉祥此日臻。
丰年先有兆,击壤庆黎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全诗共四十句,每句七言。

我们来看第一句“天地钟和气,阴阳运大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间充满了和谐的气息,阴阳二气相互运行,形成了一种平衡的状态。这里的“和气”是指大自然中的各种元素之间互相协调、平衡的状态,而“阴阳运大钧”则是指阴阳两种力量在自然界中的平衡运动和相互作用。

我们看到第二句“严冬当腊月,三白际良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严冬时节正好是腊月,这个时候万物生长,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候。这里的“三白”指的是雪花、霜花和冰花这三类常见的冬季景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

我们来看第三句“庾岭梅花晓,章台柳絮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庾岭的梅花在早晨开放,章台的柳絮在春天飘荡。这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意的境界之中。

我们看到第四句“长空来作阵,万里望无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长空中的云彩像军队一样排列整齐,放眼望去,万里之遥也显得无边无际。这里的“作阵”形象地描绘了云层的壮观景象,而“望无垠”则表达了对无限空间的向往和感慨。

我们来到第五句“着雨轻还薄,迎风密复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下雨时雨水轻盈细腻,迎风时却浓密均匀。这句话描绘了雨水与风的相互作用,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我们来到第六句“阶前迷鹤迹,砌上叠鱼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台阶前留下了鹤的痕迹,地面上堆满了鱼鳞。这里通过对比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人类的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我们看到第七句“初见沟途满,还将陷井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刚刚看到的小路被填满了泥土,但是后来却发现原来有个坑洼可以掉进井里。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满路泥泞到发现深坑的过程。

我们看到第八句“蚁封看已失,鸟道见何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蚂蚁封住的洞口不见了,鸟儿筑巢的地方也看不到了。这里通过对比描绘了蚂蚁和鸟类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

我们看到第九句“狡兔藏三穴,旄牛显半身。”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可以藏身,威武的牦牛露出半个身体。这里用动物的形象比喻人类社会的复杂多变。

我们看到第十句“帘前珠的砾,石上玉嶙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窗帘前的珍珠大小不一,石头上的玉也参差不齐。这里通过对比描绘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差异。

我们看到第十一句“井束郎官带,山笼孝子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井边束着郎官的腰带,山上笼着孝子巾。这里通过对比描绘了不同场合下人们的装扮。

我们看到第十二句“楼台增皎洁,城廓倍精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楼台上显得更加明亮洁净,城墙周围更显得生机勃勃。这里通过对楼台和城廓的描述展现了城市的繁荣景象。

我们看到第十三句“仙掌寒凝露,霜枝翠折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仙人的手伸出来凝结着露水,霜打的枝条上绿竹折断了。这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传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我们看到第十四句“上林琼作树,驰道玉飞尘。”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林苑种下了琼树,驰道上有玉制的车马扬起了尘土。这里通过对比描绘了古代皇家园林的宏伟壮丽。

我们看到第十五句“阙下随琼佩,江头隐钓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皇宫里的人们佩戴着精美的琼佩,江边的人们都在隐藏自己的渔竿。这里通过对比描绘了宫廷和民间的生活场景。

我们看到第十八句“清怀持节使,光惬读书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怀清明持节使的官员们,光满意地阅读着书卷的读书人。这里以官员和读书人为代表,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我们来到第十九句“有意飘歌席,多情上舞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意无意地唱着歌曲跳着舞。这里通过描述人物的活动传递了欢乐祥和的氛围。

第二十句“赋当梁苑盛,诗到灞桥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赋诗赞美梁苑之美丽,写诗赞颂灞桥之美。这里以梁苑和灞桥为代表,展现了古代诗词的魅力。

第二十一句“景贶明时盛,嘉祥此日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然景观的丰富美好正是盛世的象征,吉祥之事在这个时候降临。这里通过描述自然景观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第二十二句“丰年先有兆,击壤庆黎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丰收的景象预示了丰年到来,人们敲着瓦片庆祝百姓的幸福生活。这里通过描述农民庆祝丰收的场景传递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景色和人类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之美和社会和谐的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的引用,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