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汉高皇,应运肇丕基。
相承六七叶,大业忽中衰。
新莽逞奸谋,暂将炎鼎移。
南阳真人出,群雄翕相随。
冰合滹沱河,天意已可知。
况有赤伏符,暗与休运期。
云台有遗烈,千载起予思。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叹史事的七绝。全诗八句,每四句为一组。前两句“巍巍汉高皇,应运肇丕基”描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建立汉朝,开创基业的雄壮景象。“新莽逞奸谋,暂将炎鼎移”写新朝末年王莽篡权、窃取政权的情景,借古讽今,暗寓对现实的忧虑。后三句“南阳真人出,群雄翕相随。冰合滹沱河,天意已可知”“赤伏符,暗与休运期”则通过描绘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最终刘秀平定天下的历史事实,歌颂了刘秀统一全国的功绩。最后两句“云台有遗烈,千载起予思”,以“云台”自喻,表达对历史的评价和对历史的感怀。

“巍巍汉高皇,应运肇丕基。”诗人以“汉高皇”指代刘邦,突出其英明神武,开创基业的形象。

“相承六七叶,大业忽中衰。”这两句写从刘邦建立汉朝,到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的过程。诗人用“六七叶”来表明经过的时间之久,而“中衰”则写出了这段历史时期政治的混乱和社会的凋敝,暗含着诗人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

“新莽逞奸谋,暂将炎鼎移。”“新莽”是王莽的新朝。“暂将炎鼎移”指王莽篡夺皇位,建立新朝。这一句诗人以“新莽”为题,暗喻王莽篡权之事,表达了作者对于王莽篡位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南阳真人出,群雄翕相随。”“真人”指张良。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功不可没。但后来却隐居于南阳,过着淡漠生活。“翕相随”即追随、跟随的意思。这句诗人以“南阳真人”为题,赞扬他的高洁品格和远见卓识,同时暗含对那些依附、追随王莽的人们的讥讽。

“冰合滹沱河,天意已可知。”“冰合滹沱河”指汉光武帝在打败新莽之后收复河北,统一全国。诗人用“冰合滹沱河”比喻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表现了他对这一事件发生的必然性的认识。“天意”指天命、天意,这里是指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形势已经到来,预示着天下大治。

“况有赤伏符,暗与休运期。”“赤伏符”是指《汉书·翼奉传》中记载的赤帝用符命授给刘秀的故事。诗人在这里以“赤伏符”为题,暗喻刘秀得到上天的旨意,成就了他的大业。

“云台有遗烈,千载起予思。”“云台”是古代用以祭祀先贤的土台,这里是诗人的代称。诗人以“云台”为题,赞颂了西汉光武帝刘秀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千载”指千年,“起予思”意为引起我的深思。诗人以“千载”为题,强调这一伟大事业的长久影响和深远意义,也表达了自己对此的无限感慨。

【答案】

【注释】

①巍巍:雄伟的样子。汉高皇:指汉高祖刘邦。②应运:顺应时运。肇:开始。丕(pǐ)基:伟大的基础。③相承:相继。六七叶:六十多年。④新莽:指王莽。僭(jiàn):篡夺。⑤南阳:指张良的故乡。真人:指张良。⑥翕(xī)相随:纷纷追随。⑦冰合:水结冰,比喻天下太平或局势安定。⑧天意:上天的意志。⑨赤伏符:指赤帝用符命授予刘秀的祥瑞征兆。⑩云台:古人祭祀先贤的土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咏史诗组《次韵杜审言过薛收兵屋》中的第二首。此诗前四句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建立汉朝,开创基业的雄壮丽景;中间四句写新朝末年王莽篡权、窃取政权的情景,暗寓对现实的忧虑;后四句写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最终刘秀平定天下的历史事实,歌颂了刘秀统一全国的功绩。

诗的前两句“巍巍汉高皇,应运肇丕基”,直接点出了主题——刘邦建立汉朝,开创基业。诗人以“巍巍”来形容刘邦的形象,既表现出他对刘邦无比崇敬的心情,又表现出他对刘邦无比敬佩的态度。接着诗人用“应运”二字,点明了刘邦建立汉朝的原因——“应运”。这里的“应运”,既指时机的到来,又指刘邦顺应时势、顺应民心而建邦治国的能力。接下来诗人用“肇丕基”一词,进一步强调刘邦创建的这个基业是多么的伟大和辉煌。

然而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紧接着用“相承六七叶,大业忽中衰”两句,抒发了自己对当时社会局势的忧心忡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从刘邦建立汉朝以来,已经过去了六七十个年头,可是国家的大业却在不知不觉中衰落了。诗人用“忽中衰”来形容这种衰退的程度之深,既表达了他对这种状况的不满和愤怒,又体现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焦虑。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诗人对王莽篡权的辛辣讽刺。诗人用“新莽”、“逞奸谋”、“暂将炎鼎移”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王莽篡权的情景,并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情。在这里,诗人用“逞奸谋”形容王莽篡权的手段卑鄙无耻,用“炎鼎移”形象地比喻王莽取代汉室的行为就像把一个火红的鼎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一样轻而易举,既生动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