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志抱冲淡,岂为尘事萦。
兹晨属休暇,况与文彦并。
联镳度芳甸,飞盖指岩扃。
玉树交左右,琼泉泻琮琤。
悠悠祥风至,冉冉庆云生。
蓬莱天咫尺,瞻望有馀情。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七言绝句。诗的前四句是第一首,五、六两句为第二首。
“夙志”三句:诗人早年立下志愿,要像陶渊明一样保持淡泊宁静的情怀。这里以“冲淡”二字概括了作者追求的高远境界。“岂”即“哪”,表示反诘。诗人说,自己的高远志向,决不是为了尘世的名利所羁绊。“休暇”“文彦并”二句:指自己有空闲的时间,并且与文人学士一起游赏。休暇,闲暇之余的时间,指清闲;文彦,指当时的文人学士。
“联镳”二句:指在开化寺游览时,和文彦等人同乘一辆车出游。镳,指马笼头,这里代指车马。芳甸,芳香的郊野或原野,泛指郊野之地。飞盖,指车盖。岩扃,山间岩石的门户,此处借指寺院。
“玉树”二句:形容树木郁郁葱葱,花木繁茂,美如玉树临风。左右,周围。
“琼泉”二句:指山间泉水清澈见底,如同美玉那样透亮,水声如玉磬般悦耳动听(琮琤,玉器相击的清脆声音)。
“悠悠”二句:指祥风阵阵,吹拂而来。
“冉冉”二句:指庆云缭绕天空,渐渐飘来,增添了祥瑞的气氛。
“蓬莱”二句:蓬莱山在东海之中,传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咫尺,很近。瞻望,指遥望远方的景象。
【赏析】
《游琅琊开化寺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前四句写诗人游赏开化寺的所见所感,后四句写对仙境的憧憬,全篇意境优美,想象丰富。
第一首开头二句是说诗人早年立下志愿,要像陶渊明一样保持淡泊宁静的情怀。“夙志”,指早年立下的志愿、志向。“抱冲淡”,指保持恬静淡泊的心境。“尘事萦”,指世俗的纷扰纠缠。“系”,牵制,纠缠。诗人说,自己的高远志向,决不是为了尘世的名利所羁绊。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式,突出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中间两句写诗人游赏时的轻松心情和与文友同游的乐趣。“兹晨属休暇,况与文彦并”,意思是说:今天清晨天气晴朗,正是游玩的好时光,何况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同行。“休暇”,闲暇之余的时间。“文彦”,即文士。“并”,一起,一起出游。
下面四句写游赏开化寺时的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联镳度芳甸,飞盖指岩扃。”意思是说:我们骑着马匹,缓缓行进在芬芳的原野上,车盖轻轻触到山间的洞口。“飞盖”,指车盖随风飘动的样子。“岩扃”,山中岩石的门户,借指寺院。
“玉树交左右,琼泉泻琮琤。”意思是说:树林里的树木郁郁葱葱,花朵繁盛艳丽,美如玉树临风。泉水清澈见底,如同美玉那样透亮,水声如玉磬般悦耳动听。“琼泉”,指山间清冽甘美的泉水。“琮琤”,玉器相击之音,形容泉水清脆悦耳。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仙界美景的向往:“悠悠祥风至,冉冉庆云生。”意思是说:阵阵悠扬的祥风吹拂而来,渐渐飘来的庆云增添了祥瑞气氛。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把自然界的美好景象赋予生命,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悠悠”,形容轻缓、缓慢。“冉冉”,慢慢地、渐渐地。诗人运用叠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节奏感,更富有诗意。
第二首开头两句也是写诗人游赏时的轻松心情,但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写的是与文友人游赏时的愉悦心情;第二首则是诗人独自一人登高远眺时的遐想。
“开化”,指佛教寺院。“夙志”,即早年立志。这里指诗人早年的志向和愿望。“冲淡”,指淡泊宁静的情操。
“兹晨”二句是说:今天早晨天气晴朗,正逢休息之日,况且还能与文友一起畅游。“属休暇”,“属”,正当;“休暇”,闲暇之余的时间。“文彦”,即文士。“并”,一起。
“联镳”二句是说:我们骑着马儿,缓缓地行走在芳香的原野上;乘坐着车子,轻轻地来到山岩的门前。“飞盖”,指车盖随风飘动的样子。“岩扃”,山中岩石的门户,这里借指寺院。
“玉树”二句是说:树林里树木茂盛高大,花木色彩鲜艳夺目;清泉从山间流出,晶莹剔透宛如美玉一般发出悦耳的响声(琮琤,玉磬声)。“玉树”,指高大挺拔的花木。“琼泉”,指清冽甘美的泉水。“琼”本指美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像美玉一般。“锵琮”,形容玉声清脆悦耳。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仙境美景的向往之情。“悠悠”,形容轻缓、缓慢。“冉冉”,慢慢地、渐渐地。诗人运用叠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节奏感,更富有诗意。
此诗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游赏开化寺时的轻松心情以及与文友同游的乐趣;后半部分则写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远望仙境的向往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