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莱子有五色衣,少莱子有五色笔。衣舞班斓有尽时,笔飞青简无穷日。
每常中夜起鸡声,亦曾草檄母窥屏。子年六十母九十,母头全白子全青。
阶前幼稚立四五,长者能文少者语。人生快意岂在多,莫惜堆盘献鸡黍。
君不见叔皮避地河西居,王命论成还著书。汉家纪传定义例,作者何必皆石渠。
平津六十初应诏,再至太常方见召。奇才伟貌众所推,得君何必皆年少。
君家有书非野史,碧血荧荧光透纸。笔端生气万古存,君与人人皆不死。
少莱子,老布衣,世上好恶多是非。三闾之后若无子,日月谁与争光辉。
请簪此笔立殿陛,可以上报三春晖。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深的情感和哲理。
诗句:老莱子有五色衣,少莱子有五色笔。
译文:老莱子的服饰五彩缤纷,少莱子则以五色笔作画。
注释:老莱子,即老子的孙子,传说他生来就有五彩斑斓的衣服;少莱子,即孔伋,孔子的孙子,他擅长绘画,常以五色笔作画。诗句:衣舞班斓有尽时,笔飞青简无穷日。
译文:老莱子的五彩衣服在舞蹈中绚丽夺目,但终归有穷尽的时候;少莱子的五色笔则永无止境,可以挥洒自如,创作出无尽的作品。
注释:衣舞班斓,指老莱子五彩斑斓的衣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犹如舞动的彩云;笔飞青简,则是指少莱子用五色笔在纸上挥洒自如,创作出无数优美的作品。诗句:每常中夜起鸡声,亦曾草檄母窥屏。
译文:每当夜晚降临,我总是听着鸡鸣声而起身;也曾在家中看到母亲的屏风上挂着我的草稿。
注释:中夜,指夜晚降临;鸡声,指鸡鸣声;草檄,指起草檄文;屏,屏风。诗句:子年六十母九十,母头全白子全青。
译文:你的儿子已经六十岁,而你的母亲却已经九十岁了;虽然你的母亲的头上已经满头白发,但你儿子的头发却是青翠欲滴。
注释:六十,指六十岁;九十,指九十岁;全白,指白发;全青,指头发青翠。诗句:阶前幼稚立四五,长者能文少者语。
译文:台阶前的孩子们站立着大约四五个人,年纪大的能够吟诗作赋,而年纪小的则只能叽叽喳喳地说话。
注释:幼稚,指孩子们稚嫩的模样;能文,指能够吟诗作赋;语,指说话。诗句:人生快意岂在多,莫惜堆盘献鸡黍。
译文: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拥有多少东西,不要吝惜美味佳肴,就像这盘堆叠的鸡黍一样。
注释:快意,指人生最大的快乐或满足感;堆盘,指摆放着美味佳肴的盘子;鸡黍,是一种古代的美食。诗句:君不见叔皮避地河西居,王命论成还著书。
译文:我听说有一位名叫叔皮的人,他在河西躲避战乱,王命下达后他仍专心致志地撰写著作。
注释:避地河西,指躲避战乱而居住在河西地区;论成,指王命下达后;著书,指撰写著作。诗句:汉家纪传定义例,作者何必皆石渠。
译文:汉代的史书记载了许多人物的故事,但作者并不一定都是出身名门望族,如石渠等。
注释:纪传,指记录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书籍;定义例,指对人物的评价标准或准则;石渠,指汉代的一种官署名称。诗句:平津六十初应诏,再至太常方见召。
译文:我在六十岁时被朝廷征召为官,后来又再次被任命为太常。
注释:平津,指地名;初应诏,指初次应诏;再至太常,指再次被任命为太常。诗句:奇才伟貌众所推,得君何必皆年少。
译文:我虽然年纪已大,但却有着非凡的才华和相貌,得到您的信任也并非一定需要年轻。
注释:奇才伟貌,指出众的才华和相貌;得君,指获得君主的信任;年少,指年轻。诗句:君家有书非野史,碧血荧荧光透纸。
译文:您家中收藏的书并不是野史之类的书籍,而是经过精工印刷的古籍。
注释:书,指书籍;非,意为不是;野史,指的是民间传说或未经官方认可的史书;荧光,指印刷时纸张上反射出的光线;透纸,指透过纸张。诗句:笔端生气万古存,君与人人皆不死。
译文:您的笔下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活力,这种精神将永远存在于世间。
注释:生气,指生命力;万古,指永恒的时间;君与人,指您和我;不死,指永恒不朽。诗句:少莱子,老布衣,世上好恶多是非。三闾之后若无子,日月谁与争光辉。
译文:老莱子和少莱子都是普通人,世上的好恶纷争多,是非难辨。如果没有像屈原那样有才华的儿子,那么太阳和月亮又怎么能与他们竞争光彩呢?
注释:少莱子,即孔伋;老莱子,即老子的孙子;少布衣,即孔子的弟子颜回;三闾后,即屈原;无子,意为没有后代;日月,指太阳和月亮;争光辉,指争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