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鐎一夜响千山,风雨氛熸尽百蛮。
谁向巴渝赓白雪,雕坛元在紫云间。
注释:铜鐎(一种乐器)一夜响起千山,风雨的氛气全部消失殆尽,百蛮都归顺了。谁在巴渝地区演奏白雪之曲,那雕琢过的坛子就在紫云之间。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白雪”比喻音乐,以“紫云间”象征乐曲所至之地。全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
铜鐎一夜响千山,风雨氛熸尽百蛮。
谁向巴渝赓白雪,雕坛元在紫云间。
注释:铜鐎(一种乐器)一夜响起千山,风雨的氛气全部消失殆尽,百蛮都归顺了。谁在巴渝地区演奏白雪之曲,那雕琢过的坛子就在紫云之间。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白雪”比喻音乐,以“紫云间”象征乐曲所至之地。全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
病起种竹四首其二是明代诗人区怀瑞的一首古诗,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释义并附上相关的赏析: - 诗句释义: 1. 案牍销尘海:指的是官府中堆积如山的文件,尘埃遍布。 2. 此君方外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友人寄寓了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理想。 3. 树人无剪伐:比喻不刻意去修剪或改变事物自然的发展,保持其本来状态。 4. 退食伴委蛇:意指在闲暇时与朋友一起悠闲地聊天,没有拘束。 5. 密箨云中见
注释: 强起,勉强起床。何事:什么事。开轩,打开窗户。冰署,指清凉的早晨。竹日,指竹林中的阳光。翠云,指翠绿色的云朵。龙孙,指龙形的小动物。凤尾,指凤凰尾巴的形状。照藜火,指点燃藜草取暖。 赏析: 首句“强起亦何事”,表达了诗人勉强起床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天气寒冷或是身体不适。这句诗通过对“强起”和“何事”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生活的坚韧精神。 次句“开轩冰署西”,描绘了诗人打开窗户
紫盖洞寻东旭不值 紫盖山,是庐山的一座名峰,位于江西星子县西北。山上有紫盖寺、紫盖观等古迹。此句写登山寻访,却因日上东方而未果。 译文:在紫盖山寻找旭日升起的地方,结果未能遇到。 赏析:“紫盖”指代的是庐山,而“东旭”则是指太阳从东方升起。诗人在此表达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期待,同时也透露出一丝遗憾。 注释:紫盖:庐山的一个山峰。东旭:东方初升的太阳。 紫盖洞寻东旭不值 紫盖山
【注释】 搴(qiān):拔取。蓝:一种香草,又名“泽兰”。云岊:即张云岊。堆蓝:山名,位于今河南禹县西南。 双缄:两封书信。漳水:在今河北省。葛陂:在今河南省禹县南。龙:指龙蛇。蒲鞭:用蒲草搓成的鞭子,这里借指游手好闲的人。 【赏析】 《送张云岊入堆篮》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首联写张云岊入山采香,自己则留在山下作赋吟咏;颔联写二人相遇的情景,互表心意;颈联写两人的友情深厚
【注释】 ①蓝:指山洞。洞在蓝山上,故称蓝洞。 ②上岩:山崖。幽:深邃,幽深。 ③“云烟”句:指洞内的云雾缭绕,石壁上生长着千年古藓,显得秋意浓重。象:传说中能通晓佛法的圣物。 ④迹:痕迹。龙、象:传说是龙王、象神留下的踪迹。 ⑤圣贤:指孔子、老子等古代圣贤的遗像和遗迹。 ⑥石乳:钟乳石。花迸:钟乳石因水流侵蚀而裂开成花状。 ⑦龛:石窟中的小室,这里指石窟内供奉的佛像。香:指燃烧的香炉。 ⑧积劫
【诗句释义】 瓦灯:古代的照明器具,用瓦做成。 薪穷兰麝后:指烧柴时,香气四溢,如同兰麝之香。 焰劫几销沉:火焰在燃烧,几乎要消失殆尽。 得借此陶力:借这陶炉的力量。 应知不昧心:应当知道,不会迷失方向。 光舍一珠藏:光华中,一颗宝石隐藏其中。 烟袅九龙阴:烟云缭绕,犹如九条龙在阴暗处盘旋。 若并铜荷影:假如和铜荷叶的影子一起。 终怜古翠侵:终究是喜爱那被岁月侵蚀而显得苍翠欲滴的样子。 【译文】
注释: 岂有灵妃过,将无蒋诩同。 意思是:“哪里有像王羲之那样高雅的文人来欣赏这些竹子,难道就没有像蒋诩那样的高人来欣赏这些竹子吗?” 数枝湘水北,三径峡云东。 意思是:“有几枝竹子长在湘江北面,三道小径通向峡谷云雾之中。” 花事檀栾外,桐声律吕中。 意思是:“花草的事情在山野之外,桐树的声音在律吕之间。” 吟篁非仿吏,畚锸自田翁。 意思是:“吟咏竹林不是为了模仿官吏
【诗句注释】 1. 相忆报平安:相互思念,希望对方平安。 2. 何如径里看:在近旁观看。 3. 思浮金沆瀣:思念如浮在空中的金色露水。 4. 且卧碧琅玕:暂且躺卧在绿色的玉树(指竹)上。 5. 濯粉将风笑:洗涤着白粉迎接春风,好像在嘲笑。 6. 捎烟及夏寒:随风飘动,带来夏日的凉爽。 7. 预愁东海客:预先担心东海之滨的客人。 8. 点简为渔竿:简化竹简,作为钓鱼竿。 【赏析】
柴紫庵贻庸上人 擘壁久禅定,不知春草黄。 锡前断人迹,天外闻空香。 海藏真乘少,花宫历劫忙。 何能滞言义,于世作津梁。 注释: 柴紫庵:指僧人,名不详。贻庸上人:即贻庸法师,为僧号。 擘壁:指在壁上开凿,形容修行者刻苦修持。 禅定:指禅宗的静坐冥想,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 锡前:指僧人随身携带的一种金属容器,用于存放佛珠,以示清净之心。 天外:指天空之外,形容境界高远。 空香:佛教用语
登仲宣楼 历史与现实交织见证,文化与风景共融 1. 诗作背景 - 诗人史谨生平及时代背景 - 仲宣楼历史和命名由来 - 襄阳作为三国古地的历史地位 2. 诗句原文 - “石削玉阳平”:描述仲宣楼地理位置特征 - “楼簪百堞城”:描绘楼的雄伟与结构特点 - “三秋屈子地”:借用屈原故事增添文学色彩 - “十载仲宣名”:表达对王粲历史功绩敬仰 3. 译文解析 -
诗句释义: 1. 春来只唱雪梅词,不唱欢闻阿得脂。 2. 谁道石家绫幔裹,珊瑚擎出一枝枝。 译文: 春天到了,我只唱歌颂白雪和红梅的词句,而不会唱歌颂欢愉和阿得脂的歌句。谁说石家的绫幔裹着珊瑚树,珊瑚树却擎出一枝枝的珊瑚花? 注释与赏析: - “春来”:春天来临了。春天的到来使得万物复苏,自然界开始展示出新的活力和色彩。 - “只唱”:只唱那些美好的歌曲。这里的“唱”可以理解为表达
这首诗的原文是: 白雪红梅有慢词,梅如红粉雪如脂。 慢言雾幛遮华烛,慢道冰绡裹荔枝。 注释如下: 1. 白雪红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冬天的美景。这里的“白雪红梅”可能是指一种结合了白色和红色的梅花品种,或者是对这种颜色的描述。 2. 慢词:古代汉语中,“慢”通常指歌曲的一种形式,而“词”则是一种诗歌体裁。在这里
【注释】 谁歌:谁唱。白雪词:即《白雪歌》。红梅开得似胭脂:形容红梅的艳丽。胭脂:女子搽脸用的红色颜料。半是桃枝半李枝:比喻梅花与桃花、李花相似。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雪花落在红梅上的情景。 首句中的“谁歌”二字一语双关,既指《白雪歌》,又指作者。“白雪”二字点明题意,也暗含着雪的洁白和纯洁,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谁歌”之后接以“白雪词”,表明此诗所咏之物非同一般
《白雪楼》赏析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以“衣冠”和“文章”来比拟君子之德。李攀龙在《白雪楼》这首诗中,将这一传统比喻用之于对雪的描写,表达了他对雪的赞美与敬仰。诗中的“文章声价付悠悠”,意味着他的文学成就虽高,却如同飘散的云烟,难以被世人所记住。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在诗的结尾处表达了一种乐观的态度:“人间岂解《阳春曲》,此城犹存白雪楼。” 白雪楼,位于趵突泉公园内
【注释】 百尺高眠:形容楼很高。 沧溟文坫:指古代文人学士聚集的场所,也指文学界。 埙篪:乐器名,两种形状相似的吹奏乐器。比喻志趣相投的朋友。 娄水:水名。在今湖南、江西两省之间。 虞山:山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 盛世:兴盛的时代,这里指唐朝。 才华:才能和学识;傲睨:斜着眼看。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牢笼:限制、约束人的东西。 清严标格:清高严谨的品格;华鹊苍寒:形容秋景凄清寒冷的样子。
【注释】 1. 白雪:指《白雪歌》乐府旧题,这里泛指古曲。 2. 龙门:即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市。唐玄宗开元年间为纪念其母杨贵人生日而凿山建寺。 3. 鸾渟凤峙:喻指龙门的石雕。 4. 镣越谅霄:形容石雕高耸入云。 5. 工良制巧:工艺精巧。 6. 梦魂通:指梦中神游。 7. 散雪归风:指神游归来。 8. 狱中埋剑: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聂政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于重病中刺杀韩相侠累,后自杀。
"美人朝玩雪,置酒临高台。秪疑仲春月,风送落花来。"是明代诗人何景明的《白雪曲》的第一首。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解读: - 第一首诗: 1. 美人朝玩雪:描述美人早晨在雪景中游玩的情景。 2. 置酒临高台:在高台上摆放美酒。 3. 秪疑仲春月:疑惑这是否是春天的月色。 4. 风送落花来:风似乎把落花送到了这里。 这首诗表达了美人在清晨欣赏雪花的美丽景色,并在此背景下饮酒赏景的情感体验
注释: 白雪楼:此诗为作者自述其不得意之苦。 诸郎:指同僚和下属。 非是:不是。 敢沈冥:不敢沉沦于酒色之中。 拙宦:指做官不顺利,不得志。 无同病:没有人能够和你一样有相同的烦恼。 清时:清明的时节。 独醒:独自清醒。 千家寒雨白,双阙晓烟青:形容京城景象。 又值高楼雁,寥寥不可听:又恰逢高楼上雁群飞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仕途不顺时写的,表达了他对朝廷政治清明、百姓安好的赞美之情
白雪楼 【注释】伏枕:躺下。空林:寂静的树林。积雨:久雨。开:散去。旋:很快。因:因为。一登台:登上高楼。大清河:指辽河,流经辽东地区。抱:环绕。孤城转:孤城在河中。长白山:位于今吉林境内,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山脉。邀:迎。返照:夕阳余晖映照。无那:无奈。嵇氏:指嵇康、阮籍等人,他们性格豪放不羁,崇尚自然,被后人称作“竹林七贤”。陶令: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诗风清新淡雅。何人
《白雪楼寄怀徐使君兼呈元美》是明代著名诗人李攀龙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自己身处异地的感慨。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1. 木落清河入槛流:描述了木叶飘落时,清冷的河水流入门槛的景象。这里的“木落”意味着秋天的来临,而“清河入槛流”则形象地描绘了河流的清澈与宁静。 2. 平陵月出照床头:指的是在平地上的月亮升起,光芒照亮了诗人的床前
“恍惚莺声在碧苔,欲浇酃渌觅蒿莱。” 注释:仿佛能听到黄莺的啼叫声从绿苔之中传来,想要用玉杯中的美酒浇灌那蒿莱之地。 译文:好像可以听到黄莺的叫声从绿色的苔藓上传来,想要用玉杯中的美酒来浇灌那蒿莱之地。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听觉和触觉两种感官的描述,构建出一个生动的画面。诗人不仅捕捉到了莺声的细微与清脆,还细致地描绘了翠绿苔藓的质感,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样的描写
【解析】 “呼鹰台”是这首诗的标题,作者通过描写在呼鹰台上看日落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怀。首句写诗人登高远望。戚戚何须剥大圭,雪中摩厉远提携。意思是:何必要削去大珪的棱角呢?那凛冽寒雪中磨砺着锐气远走高飞吧。“戚戚何须剥大圭”,意谓不要过于拘泥于规矩,而应像鹰一样,展翅凌空,自由自在。“雪中摩厉远提携”中的“雪中”,指冬天;“摩厉”,意为磨砺;“提携”,意为扶持,引带。这句的意思是说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第一句:描绘了章台寺内雕花栏杆上的百宝花朵,仿佛是精美的装饰品。这一句通过对寺庙内的景物描绘,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古韵与美感的场景。 2. 第二句:描述了老僧仍在拂拭他的袈裟,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这里的“老僧”形象地描绘了一位修行者的生活状态,而“犹自拂袈裟”则展现了他对于生活的执着与坚持。 3. 第三句:提到“三休玉磩”
解佩亭 - 解佩亭前秋复秋,潏香不断汉云流。 似缘投玦江中尽,皋上应无神女游。 注释版: 1. 解佩亭:一个位于古代的景点或场所,可能与“解”和“佩”相关。 2. 秋复秋:表示一年四季中的秋天反复出现。 3. 潏香:潏水之芳香。潏水:古代河流名,流经今陕西省西安市。 4. 汉云流:指汉江之云气在天空中流动。 5. 江中尽:江水中的石头逐渐消失或被冲走。 6. 皋上:皋山之上,即山的高处。 7.
子胥台 楚地悲情,二胥忠魂 1. 诗人简介 - 区怀瑞生平与创作背景 - 区怀瑞对吴越历史情感寄托 2. 首句赏析 - 伍子胥与勾践形象描绘艺术手法 - “楚国何堪”表达深沉国难之感 3. 第二句赏析 - 相如与二胥赠别情景再现 - 忠言进谏与牺牲的深刻意义 4. 第三句赏析 - 三千士中忠诚与奸诈对比 - 东南地区霸者形象塑造 5. 结句赏析 - 对吴越历史人物评价与思考 -
入岨寻洗耳庵二首 诗句解析及注释: 1. 紫尘扰扰 - 描述一种纷扰喧嚣的尘土气息。 2. 候峣关 - 指的是一个关口,位于高处,可能意味着地势较高的地方。 3. 轺客留书也不闲 - 轺客即指使者或商人,他们留下书信表示不忙,但实际忙碌。 4. 纵有曲沮堪洗耳 - 虽然有曲折的溪流可以洗涤耳朵,但仍不足以让心情平静。 5. 未应充隐许由山 - 暗示即使隐居山林也不足以真正实现内心的平和。